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1.2 课题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2 污水生物除磷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传统生物除磷理论及工艺 | 第14-17页 |
1.2.2 新型生物除磷理论及工艺 | 第17-19页 |
1.3 气化除磷理论与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1 气化除磷现象的发现 | 第19-20页 |
1.3.2 气化除磷机理概述 | 第20-22页 |
1.3.3 气化除磷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兼氧MBR工艺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4.1 兼氧MBR工艺的引入 | 第23-24页 |
1.4.2 兼氧MBR工艺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9-39页 |
2.1 试验装置与设备 | 第29-33页 |
2.1.1 试验装置 | 第29-32页 |
2.1.2 试验设备 | 第32-33页 |
2.2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第33-34页 |
2.2.1 试验用水 | 第33页 |
2.2.2 接种污泥 | 第33-34页 |
2.3 试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 第34-39页 |
2.3.1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2.3.2 分析方法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兼氧MBR气化除磷的效果研究 | 第39-49页 |
3.1 反应器启动阶段运行效果 | 第39-43页 |
3.1.1 活性污泥的驯化 | 第39页 |
3.1.2 有机物去除效果 | 第39-40页 |
3.1.3 总磷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3.1.4 启动阶段污泥特性研究 | 第41-43页 |
3.2 反应器正式运行阶段效果 | 第43-47页 |
3.2.1 磷化氢的产生效果 | 第43页 |
3.2.2 总磷的去除效果 | 第43-44页 |
3.2.3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第44-45页 |
3.2.4 微生物相分析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兼氧MBR系统中的磷化氢产生与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9-65页 |
4.1 接种泥源对磷化氢产生与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49-52页 |
4.2 碳源对磷化氢产生与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52-55页 |
4.3 有机磷对磷化氢产生与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55-58页 |
4.4 pH值对磷化氢产生与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58-61页 |
4.5 溶解氧对磷化氢产生与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兼氧MBR气化除磷的机理研究 | 第65-75页 |
5.1 兼氧MBR系统的磷平衡研究 | 第65-66页 |
5.2 兼氧MBR系统磷的去除规律分析 | 第66-69页 |
5.3 兼氧MBR系统磷的转化途径分析 | 第69-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9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