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前言 | 第10-21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3.1 运动性疲劳 | 第11-14页 |
| 1.3.2 健美操的运动性疲劳 | 第14-18页 |
| 1.3.3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ropri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an,PNF) | 第18-21页 |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1-29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9页 |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 2.2.2 专家访谈法 | 第21-22页 |
| 2.2.3 教学实验法 | 第22-28页 |
| 2.2.4 问卷调查法 | 第28页 |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 3.1 健美操运动后疲劳恢复指标的筛选 | 第29-30页 |
| 3.1.1 初步确立评价疲劳恢复的指标 | 第29页 |
| 3.1.2 第一轮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3.1.3 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页 |
| 3.2 心率的变化 | 第30-33页 |
| 3.3 运动后各阶段血乳酸的变化 | 第33-34页 |
| 3.4 运动不同阶段的主观疲劳感觉 | 第34-35页 |
| 3.5 运动不同阶段的原地纵跳摸高 | 第35-37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7-38页 |
| 4.1 结论 | 第37页 |
| 4.2 建议 | 第37-38页 |
| 5 致谢 | 第38-39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7 附录 | 第41-49页 |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