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5页 |
Abstract | 第15-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2-29页 |
1 文心兰抗病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 植物miRNA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2.1 miRNA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2.2 miRNA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3 过表达技术的应用研究 | 第26-27页 |
3.1 过表达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 | 第26-27页 |
3.2 过表达技术在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第27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4.1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4.2 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文心兰26个候选miRNA前体序列的获得及分析 | 第29-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1.1 材料 | 第29页 |
1.2 方法 | 第29-30页 |
1.2.1 文心兰miRNA前体与成熟体序列的获取 | 第29页 |
1.2.2 文心兰miRNA前体与成熟体序列分析 | 第29-3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2.1 文心兰miRNA前体与成熟体序列筛选 | 第30页 |
2.2 文心兰miRNA前体与成熟体序列比对分析 | 第30-33页 |
2.2.1 文心兰26个候选miRNA前体与16个成熟体序列比对分析 | 第30-31页 |
2.2.2 文心兰miRNA成熟体序列比对分析 | 第31-33页 |
2.3 文心兰26个候选miRNA前体二级结构预测 | 第33-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26个候选miRNA前体在文心兰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7-64页 |
第一节 26个候选miRNA前体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差异表达 | 第37-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1.2.1 RNA的提取及cDNA的逆转录 | 第38页 |
1.2.2 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26个候选miRNA前体的表达分析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2.1 前体miR159-unigene0037857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9-40页 |
2.2 前体miR162家族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0页 |
2.3 前体miR166-unigene001 1870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0-42页 |
2.4 前体miR167家族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2-43页 |
2.5 前体miR168家族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3页 |
2.6 前体miR169-unigene0022341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3-44页 |
2.7 前体miR171-unigene0045985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4页 |
2.8 前体miR172-unigene00065 14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4-45页 |
2.9 前体miR319-unigene0000840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5页 |
2.10 前体miR396家族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5-47页 |
2.11 前体miR398家族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7页 |
2.12 前体miR535家族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7页 |
2.13 前体miR845-unigene0012489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7-48页 |
2.14 前体miR2950家族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8-49页 |
2.15 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26个候选miRNA前体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第二节 26个候选miRNA前体在文心兰假鳞茎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 | 第51-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2页 |
1.2.1 RNA的提取及cDNA的逆转录 | 第52页 |
1.2.2 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26个候选miRNA前体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2页 |
2.1 前体miR159-unigene0037857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2-53页 |
2.2 前体miR162家族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3页 |
2.3 前体miR166-unigene0011870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3-54页 |
2.4 前体miR167家族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4-55页 |
2.5 前体miR168家族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5-56页 |
2.6 前体miR169-unigene0022341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6-57页 |
2.7 前体miR171-unigene0045985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7页 |
2.8 前体miR172-unigene0006514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7页 |
2.9 前体miR319-unigene0000840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7-58页 |
2.10 前体miR396家族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8页 |
2.11 前体miR398家族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8-60页 |
2.12 前体miR535家族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0页 |
2.13 前体miR845-unigene0012489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0-61页 |
2.14 前体miR2950家族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1页 |
2.15 软腐病菌侵染文心兰假鳞茎中26个候选miRNA前体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文心兰16个miRNAs及候选靶基因的表达特征 | 第64-93页 |
第一节 文心兰16个miRNAs候选靶基因预测 | 第64-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1.1 材料 | 第64-65页 |
1.2 方法 | 第65页 |
1.2.1 文心兰miRNAs成熟体的获取及分析 | 第65页 |
1.2.2 文心兰miRNAs成熟体候选靶基因预测 | 第65页 |
1.2.3 文心兰miRNAs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8页 |
2.1 基于文心兰miRNAs数据库的读取次数(reads)分析 | 第65-66页 |
2.2 文心兰miRNAs靶基因的预测及分析 | 第66-70页 |
2.3 基于文心兰转录组数据库的miRN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0-78页 |
2.3.1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159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0页 |
2.3.2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162家族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0-71页 |
2.3.3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166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1-72页 |
2.3.4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167家族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2页 |
2.3.5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168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2-73页 |
2.3.6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169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3-74页 |
2.3.7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171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4-75页 |
2.3.8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172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5页 |
2.3.9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396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5-76页 |
2.3.10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398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6页 |
2.3.11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535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6页 |
2.3.12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845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6-77页 |
2.3.13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2950-5p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7-78页 |
2.3.14 基于文心兰数据库miR319a reads与候选靶基因RPKM值分析 | 第78页 |
3 讨论 | 第78-79页 |
第二节 miRNAs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 | 第79-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9-80页 |
1.2 方法 | 第80-81页 |
1.2.1 RNA提取与反转录 | 第80页 |
1.2.2 miRNAs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分析 | 第80-8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5页 |
2.1 miR159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1页 |
2.2 miR162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1页 |
2.3 miR167b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1-82页 |
2.4 miR168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2页 |
2.5 miR169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2-83页 |
2.6 miR171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3-84页 |
2.7 miR172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4页 |
2.8 miR845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4-85页 |
3 讨论 | 第85-86页 |
第三节 miRNAs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段的表达差异 | 第86-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6页 |
1.2 方法 | 第86-87页 |
1.2.1 RNA提取与反转录 | 第86页 |
1.2.2 miRNAs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 第86-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2.1 miR159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7页 |
2.2 miR162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7页 |
2.3 miR167b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7-88页 |
2.4 miR168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8页 |
2.5 miR169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8-89页 |
2.6 miR171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9-90页 |
2.7 miR172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90页 |
2.8 miR845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90页 |
3 讨论 | 第90-93页 |
3.1 miRNAs可能通过调控靶基因参与文心兰受软腐病的侵染过程 | 第90-91页 |
3.2 文心兰miRNA与miRNA前体表达特性比较 | 第91-93页 |
第五章 miR319转化文心兰瞬时表达的应用研究 | 第93-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1.1 材料 | 第93页 |
1.1.1 受体材料 | 第93页 |
1.1.2 载体的获得 | 第93页 |
1.2 方法 | 第93-95页 |
1.2.1 农杆菌侵染液的制备及转化 | 第93-94页 |
1.2.2 转基因文心兰假鳞茎的DNA分子检测 | 第94页 |
1.2.3 转基因文心兰假鳞茎的qPCR检测 | 第94-95页 |
1.2.4 软腐病病原菌侵染转基因文心兰假鳞茎 | 第9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5-99页 |
2.1 转基因文心兰假鳞茎DNA分子检测 | 第95-96页 |
2.2 转基因文心兰假鳞茎中GUS表达模式分析 | 第96-97页 |
2.3 转基因文心兰假鳞茎中miR319表达模式分析 | 第97-98页 |
2.4 软腐病病原菌侵染转基因文心兰假鳞茎 | 第98-99页 |
3 讨论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miRNA过表达转染文心兰假鳞茎的研究 | 第100-111页 |
第一节 miRNA过表达转染文心兰假鳞茎的应用研究 | 第100-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1.1 材料 | 第101页 |
1.2 方法 | 第101-102页 |
1.2.1 miRNA过表达转染体系建立及其处理对文心兰的影响 | 第101页 |
1.2.2 miRNA过表达不同剂量处理文心兰的影响 | 第101页 |
1.2.3 软腐病病原菌侵染miRNA过表达转染后的文心兰假鳞茎 | 第101页 |
1.2.4 RNA提取与反转录及其引物设计 | 第101-10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9页 |
2.1 miRNA过表达转染体系建立及其处理对文心兰的影响 | 第102页 |
2.2 不同剂量miRNA过表达处理文心兰假鳞茎 | 第102-104页 |
2.3 miRNA过表达处理文心兰假鳞茎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2.3.1 1.0μMmiR166a过表达处理文心兰假鳞茎 | 第104页 |
2.3.2 1.0μMmiR172a过表达处理文心兰假鳞茎 | 第104-105页 |
2.3.3 1.0μMmiR398a过表达处理文心兰假鳞茎 | 第105-106页 |
2.4 软腐病病原菌处理转染miRNA过表达文心兰假鳞茎 | 第106-109页 |
2.4.1 软腐病病原菌处理转染miR166a过表达文心兰假鳞茎 | 第106-107页 |
2.4.2 软腐病病原菌处理转染miR172a过表达文心兰假鳞茎 | 第107-108页 |
2.4.3 软腐病病原菌处理转染miR398a过表达文心兰假鳞茎 | 第108-109页 |
3 讨论 | 第109-111页 |
3.1 文心兰miRNA过表达转染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 | 第109页 |
3.2 miRNA过表达处理文心兰假鳞茎可能提高文心兰抗软腐病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1 小结 | 第111-112页 |
2 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3页 |
在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录 | 第125-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