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6-3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2.1 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关系强度研究 | 第22-24页 |
1.2.2 基于网络的社交关系挖掘和聚类研究 | 第24-27页 |
1.2.3 基于网络的社交关系强度研究 | 第27-29页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9-30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35-3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38-58页 |
2.1 社会交往理论 | 第38-47页 |
2.1.1 社会交往:需求层次理论 | 第38-40页 |
2.1.2 社会网络:六度分离理论、同质性原理和社会资本 | 第40-45页 |
2.1.3 社交关系:顿巴数 | 第45-47页 |
2.2 社交关系强度 | 第47-56页 |
2.2.1 社交关系强度的影响因素 | 第47-51页 |
2.2.2 社交关系强度的区分及作用 | 第51-56页 |
2.3 小结 | 第56-58页 |
3 研究环境与研究工具 | 第58-74页 |
3.1 研究环境 | 第58-63页 |
3.1.1 社会化媒体 | 第58-61页 |
3.1.2 研究平台的确定 | 第61-63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63-71页 |
3.2.1 数据采集工具与数据挖掘工具 | 第63-70页 |
3.2.2 数据可视化工具 | 第70-71页 |
3.3 小结 | 第71-74页 |
4 社交关系强度的分类研究 | 第74-104页 |
4.1 研究数据采集 | 第74-81页 |
4.1.1 数据属性的确定 | 第74-79页 |
4.1.2 数据采集过程 | 第79-81页 |
4.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81-85页 |
4.2.1 人口统计特征 | 第81-83页 |
4.2.2 社交关系数据统计 | 第83-85页 |
4.3 社交关系强度分类模型的确定 | 第85-102页 |
4.3.1 分类算法的验证与评估标准 | 第85-88页 |
4.3.2 训练数据准备 | 第88-92页 |
4.3.3 第一阶段:区分强社交关系 | 第92-96页 |
4.3.4 第二阶段:区分临时社交关系 | 第96-101页 |
4.3.5 结果讨论 | 第101-102页 |
4.4 小结 | 第102-104页 |
5 社交关系强度的可视化及评价 | 第104-122页 |
5.1 社交关系强度可视化过程 | 第104-110页 |
5.1.1 社交关系强度数据的生成 | 第104-108页 |
5.1.2 社交关系强度的可视化 | 第108-110页 |
5.2 社交关系强度可视化评价 | 第110-119页 |
5.2.1 评价标准 | 第111-112页 |
5.2.2 评价过程 | 第112-113页 |
5.2.3 评价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9页 |
5.3 小结 | 第119-122页 |
6 结论及启示 | 第122-12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2-124页 |
6.2 主要研究贡献 | 第124-125页 |
6.2.1 理论上的贡献 | 第124页 |
6.2.2 实践上的贡献 | 第124-125页 |
6.3 主要不足与建议 | 第125-12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8-140页 |
附录A 研究数据采集说明文件 | 第140-142页 |
附录B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第142-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