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活力研究--以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
| 致谢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7-2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3页 |
|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研究述评 | 第23-31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 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9-3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基于空间句法的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方法 | 第31-51页 |
| 3.1 空间句法理论研究 | 第31-36页 |
| 3.2 基于空间句法的活力特征指标研究 | 第36-40页 |
| 3.3 基于人群需求的活力特征分析 | 第40-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 4 徐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第51-67页 |
| 4.1 徐州市区概述 | 第51-54页 |
| 4.2 徐州轨道交通概述 | 第54-58页 |
| 4.3 徐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站点分类 | 第58-6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活力研究 | 第67-115页 |
| 5.1 现状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 | 第67-91页 |
| 5.2 建成后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活力影响研究 | 第91-103页 |
| 5.3 现状与建成后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活力对比研究 | 第103-107页 |
| 5.4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 第107-11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5页 |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 附录1 | 第121-122页 |
| 附录2 | 第122-125页 |
| 作者简历 | 第125-12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