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博科夫作品中的“非道德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0.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8-9页 |
0.1.1 选题的缘起 | 第8-9页 |
0.1.2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4-15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3.2 本文创新 | 第14-15页 |
0.4 关键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第1章 纳博科夫作品“非道德化”的表现 | 第16-29页 |
1.1 率直任性的自我放纵 | 第17-20页 |
1.1.1 放纵官能欲望 | 第17-18页 |
1.1.2 沉溺个人幻想 | 第18-20页 |
1.2 无视伦常的禁忌之性 | 第20-26页 |
1.2.1 继父与继女的乱伦之性 | 第20-24页 |
1.2.2 表兄与表妹的乱伦之性 | 第24-26页 |
1.3 自我至上的独尊者 | 第26-29页 |
1.3.1 强烈的控制欲望 | 第26-27页 |
1.3.2 控制与反制的博弈 | 第27-29页 |
第2章 纳博科夫作品“非道德化”的后现代表达 | 第29-40页 |
2.1 “非道德化”的后现代视角 | 第29-34页 |
2.1.1 双重视角 | 第31-32页 |
2.1.2 虚拟读者 | 第32-34页 |
2.2 “非道德化”的不确定性描述 | 第34-37页 |
2.2.1 故事情节的不确定性 | 第35-36页 |
2.2.2 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 | 第36-37页 |
2.3 “非道德化”的隐含立场 | 第37-40页 |
2.3.1 作者的潜伏 | 第38页 |
2.3.2 旁观者视角 | 第38-40页 |
第3章 纳博科夫作品“非道德化”的颠覆性 | 第40-48页 |
3.1 颠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 第40-42页 |
3.1.1 元小说与戏仿 | 第40-41页 |
3.1.2 游戏性与黑色幽默 | 第41-42页 |
3.2 个体绝对化的道德观念 | 第42-44页 |
3.2.1 推崇个体独立性 | 第42-43页 |
3.2.2 反对集体对个体的压抑 | 第43-44页 |
3.3 对传统道德的批判 | 第44-48页 |
3.3.1 为纯粹道德辩护 | 第44-46页 |
3.3.2 对传统道德挑衅 | 第46-48页 |
第4章 纳博科夫作品“非道德化”的意义与问题 | 第48-54页 |
4.1 纳博科夫作品“非道德化”的意义 | 第48-50页 |
4.1.1 对文学作品道德主题的反向延伸 | 第48-49页 |
4.1.2 从反面唤醒读者的道德认同 | 第49-50页 |
4.2 纳博科夫作品“非道德化”的问题 | 第50-54页 |
4.2.1 纳博科夫个体道德观的局限性 | 第50-52页 |
4.2.2 自我救赎与惩罚的缺失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