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槐论文

咸阳市古槐树复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第10页
        1.1.1 选题的目的第10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10页
    1.2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3 研究进展第11-16页
        1.3.1 国内外古树名木保护现状简述第11-12页
        1.3.2 国内古树名木保护分析第12-13页
        1.3.3 古树名木的概念第13页
        1.3.4 树木生长与根系的关系第13-14页
        1.3.5 树体的营养诊断第14-15页
        1.3.6 注干施肥法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第16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2.1 实验材料第18页
    2.2 试验设计与技术路线第18-19页
    2.3 试验方法第19-20页
        2.3.1 注干施肥操作方法第19页
        2.3.2 需测指标第19-20页
        2.3.3 样品采集第20页
        2.3.4 样品处理第20页
        2.3.5 样品测定第20页
    2.4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第20-21页
第三章 试验地咸阳市古槐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1-39页
    3.1 古槐树营养元素含量分析第21-24页
        3.1.1 古槐树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分析第21页
        3.1.2 古槐树与成年槐树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比较分析第21-22页
        3.1.3 古槐树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分析第22-23页
        3.1.4 古槐树与成年槐树土壤养分含量比较分析第23-24页
    3.2 古槐树营养元素相关性分析第24-28页
        3.2.1 古槐树叶片营养元素间的相关性第24-25页
        3.2.2 古槐树土壤大量营养元素间的相关性第25-26页
        3.2.3 古槐树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第26-27页
        3.2.4 古槐树叶片、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第27-28页
    3.3 立地环境对槐树生势影响分析第28-31页
        3.3.1 土壤环境条件改变对古槐树生势的影响第28页
        3.3.2 土壤环境条件改变对成年槐树生势的影响第28-29页
        3.3.3 不同立地环境对成年槐树生势的影响第29-31页
    3.4 古槐树复壮技术性的措施第31-33页
        3.4.1 归整可参考的管理养护技术第31-32页
        3.4.2 规范技术养护措施整理适宜本地区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技术措施第32-33页
    3.5 古槐树复壮政策性的措施第33-34页
        3.5.1 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资源第33页
        3.5.2 借机宣传第33页
        3.5.3 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动态保护信息第33页
        3.5.4 积极组织技能培训第33页
        3.5.5 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目标责任管理机制。第33页
        3.5.6 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加多渠道筹集资金,倡导公益组织加入多方合力第33-34页
        3.5.7 创新保护机制采取灵活的召集措施第34页
    3.6 古槐树配方施肥第34-39页
        3.6.1 古槐树叶片营养标准的初步确定第34-36页
        3.6.2 科研所古槐树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初步标准比较分析第36页
        3.6.3 注干施肥营养液配方及用量第36-37页
        3.6.4 不同营养液配方注干施肥效果比较分析第37-39页
第四章 结论第39-42页
    4.1 古槐树营养元素含量分析讨论第39页
    4.2 古槐树营养元素相关性分析讨论第39-40页
    4.3 立地环境与古槐树、成年槐树树势间的关系分析讨论第40页
    4.4 应用注干施肥法对古槐树进行配方施肥的效果分析讨论第40-41页
    4.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41-42页
        4.5.1 研究的不足第41页
        4.5.2 研究的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作者简介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dtWRKY86在杂交杨锈菌互作中的功能
下一篇:套网预防鼠(兔)危害林木栽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