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城市化的内涵 | 第13-15页 |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环境质量影响机制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15-19页 |
·城市环境管理研究 | 第19-20页 |
·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 第21-24页 |
·研究思路框架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分析 | 第24-32页 |
·关于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4-25页 |
·S型曲线理论 | 第25-26页 |
·城市发展阶段说 | 第26-27页 |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效应分析 | 第27-32页 |
·人口与空间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7-28页 |
·经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8-29页 |
·社会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9页 |
·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与制约 | 第29-30页 |
·行为因素对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影响 | 第30-32页 |
第3章 长株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时序分析 | 第32-43页 |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内涵 | 第32-33页 |
·城市化系统的内涵 | 第32页 |
·生态环境的内涵 | 第32-33页 |
·长株潭耦合协调度时序理论分析 | 第33-41页 |
·研究区域简介 | 第33-34页 |
·模型的建立及耦合协调发展度的内涵 | 第34-36页 |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6-38页 |
·长株潭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测度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长株潭城市化与环境污染关系面板协整研究 | 第43-51页 |
·模型的构建和计量方法简介 | 第43-45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43-44页 |
·计量方法简介 | 第44-45页 |
·数据说明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 第45-47页 |
·数据说明 | 第45-46页 |
·长株潭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 第46-47页 |
·实证结果和分析 | 第47-50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47-48页 |
·面板协整检验 | 第48-49页 |
·DOLS估计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长株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关政策研究 | 第51-58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现行环境政策及缺陷 | 第51-52页 |
·现行政策体系 | 第51-52页 |
·现行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52页 |
·长株潭生态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52-58页 |
·增加环保投入、增大环境容量 | 第53页 |
·鼓励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科技 | 第53-54页 |
·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法律体系 | 第54-55页 |
·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解排 | 第55-56页 |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循环经济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