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采收率研究论文

动、静结合研究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剩余油分布规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页
    1.2 剩余油研究现状第8-9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9-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9-10页
        1.3.2 技术路线第10-12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12-21页
    2.1 地质特征第12-15页
    2.2 油藏基本特征第15-17页
    2.3 开发历程第17-19页
    2.4 资料录取情况第19-20页
        2.4.1 静态地质资料第19页
        2.4.2 动态开发资料第19-20页
    2.5 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第3章 井组动态开发特征第21-44页
    3.1 注采井组动态生产特征第21-31页
        3.1.1 注采井组资料特点第22-26页
        3.1.2 注水受效分类分析第26-31页
    3.2 注采井组动态监测分析第31-34页
        3.2.1 吸水、产液剖面第31-32页
        3.2.2 示踪剂第32-33页
        3.2.3 水驱前缘第33-34页
    3.3 注水受效动态响应特征第34-44页
        3.3.1 突进型动态响应特征第35-36页
        3.3.2 明显型动态响应特征第36-38页
        3.3.3 平稳型动态响应特征第38-40页
        3.3.4 微弱型动态响应特征第40-42页
        3.3.5 无效型动态响应特征第42-44页
第4章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第44-57页
    4.1 静态地质因素第44-52页
        4.1.1 储层渗流屏障第44-48页
        4.1.2 储层渗流差异第48-50页
        4.1.3 砂体边缘及微构造剩余油第50-52页
    4.2 动态开发因素第52-57页
        4.2.1 注采井型及层位对应关系第52页
        4.2.2 注采系统完善程度第52-54页
        4.2.3 射孔情况第54页
        4.2.4 水锥屏蔽作用第54-56页
        4.2.5 其它开发因素第56-57页
第5章 注采井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第57-66页
    5.1 井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第57-62页
        5.1.1 注水受效突进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第57-58页
        5.1.2 注水受效明显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第58页
        5.1.3 注水受效平稳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第58-59页
        5.1.4 注水受效微弱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第59-60页
        5.1.5 注水受效无效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第60-61页
        5.1.6 注采井组剩余油分布实例分析第61-62页
    5.2 剩余油挖潜措施第62-66页
        5.2.1 生产井调整第62-63页
        5.2.2 注采系统调整第63-64页
        5.2.3 调剖调驱及油层改造第64-66页
第6章 结论与认识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新近系烃源岩评价
下一篇:深水油气TLP开发模式表层导管安装设计及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