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3 VANETs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1.3.1 VANETs特点和应用 | 第14-17页 |
1.3.2 VANETs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1.3.3 存在的技术难点 | 第21-23页 |
1.3.4 当前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第26-27页 |
1.5 本文章节组织与安排 | 第27-3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分析 | 第30-51页 |
2.1 VANETs体系架构 | 第30-33页 |
2.2 VANETs网络物理层关键技术 | 第33-43页 |
2.2.1 无线衰落信道 | 第33-38页 |
2.2.2 车辆移动模式 | 第38-41页 |
2.2.3 协作分集技术 | 第41-42页 |
2.2.4 网络编码技术 | 第42-43页 |
2.3 VANETs网络MAC层关键技术 | 第43-49页 |
2.3.1 多信道管理 | 第43-44页 |
2.3.2 信道接入机制 | 第44-47页 |
2.3.3 广播机制 | 第47-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VANETs物理链路模型与连通性研究 | 第51-67页 |
3.1 相关工作 | 第51-52页 |
3.2 系统链路连通模型构建 | 第52-56页 |
3.3 VANETs网络单跳链路连通性分析 | 第56-62页 |
3.3.1 基于移动模型的单跳链路持续连通性 | 第56-58页 |
3.3.2 基于衰落信道的单跳链路连通性 | 第58-59页 |
3.3.3 基于LOS/NLOS的网络链路连通性 | 第59-62页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VANETsMAC协议模型与连通性研究 | 第67-82页 |
4.1 相关工作 | 第67-68页 |
4.2 广播协议性能分析参数 | 第68-69页 |
4.3 VANETs安全消息广播协议优化机制 | 第69-77页 |
4.3.1 模型假设 | 第69-71页 |
4.3.2 随机退避机制 | 第71-74页 |
4.3.3 信标消息生成速率的自适应控制 | 第74-77页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VANET集群网络研究与设计 | 第82-105页 |
5.1 引言 | 第82-83页 |
5.2 相关工作 | 第83-84页 |
5.3 VANET系统架构 | 第84-86页 |
5.3.1 整体网络结构 | 第84-85页 |
5.3.2 物理层信道条件 | 第85-86页 |
5.3.3 MAC层广播机制 | 第86页 |
5.4 综合分析模型 | 第86-96页 |
5.4.1 物理层解码失败概率 | 第87-88页 |
5.4.2 非饱和VANET集群的马尔科夫链模型 | 第88-91页 |
5.4.3 车间距离的联合分布函数 | 第91-93页 |
5.4.4 VANET集群的系统性能 | 第93-96页 |
5.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96-104页 |
5.5.1 模型验证、比较和集群设计 | 第97-99页 |
5.5.2 竞争窗口设计 | 第99-101页 |
5.5.3 流量管理 | 第101-103页 |
5.5.4 集群化过程 | 第103-10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105-106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 | 第119-121页 |
附录 A:缩略词表 | 第121-124页 |
附录 B:主要符号表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