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沟泥石流形成机制及防治方案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泥石流机理与防治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2.1 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其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2 泥石流防治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7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25页 |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9-21页 |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 第19页 |
| 2.1.2 气象条件与水文特征 | 第19-20页 |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 2.2 地质环境条件 | 第21-25页 |
| 2.2.1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 2.2.2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 2.2.3 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 2.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泥石流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32页 |
| 3.1 地形地貌 | 第25-27页 |
| 3.2 地层岩土体特征 | 第27-29页 |
| 3.3 地质构造 | 第29-30页 |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2页 |
| 3.4.1 地下水类型及其补径排条件 | 第30-31页 |
| 3.4.2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泥石流发育的基本特征 | 第32-57页 |
| 4.1 泥石流的分布特征 | 第32页 |
| 4.2 泥石流的沟域特征 | 第32-43页 |
| 4.2.1 1号沟沟域特征 | 第33-36页 |
| 4.2.2 2号沟沟域特征 | 第36-38页 |
| 4.2.3 3号沟沟域特征 | 第38-40页 |
| 4.2.4 4号沟沟域特征 | 第40-43页 |
| 4.3 泥石流流体特征 | 第43-53页 |
| 4.3.1 泥石流流体重度 | 第43-45页 |
| 4.3.2 泥石流峰值流量 | 第45-49页 |
| 4.3.3 泥石流流速 | 第49-52页 |
| 4.3.4 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 | 第52-53页 |
| 4.4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值 | 第53-57页 |
| 4.4.1 泥石流冲击力 | 第53-55页 |
| 4.4.2 泥石流冲起高度 | 第55-56页 |
| 4.4.3 泥石流弯道超高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分析与风险性分析 | 第57-80页 |
| 5.1 德吉沟泥石流灾害机制分析 | 第57-68页 |
| 5.1.1 地形条件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 第57-59页 |
| 5.1.2 物源条件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 第59-64页 |
| 5.1.3 水源条件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 第64-66页 |
| 5.1.4 机制综合分析 | 第66-68页 |
| 5.2 泥石流沟的危险性分区 | 第68-73页 |
| 5.3 泥石流的风险性评价 | 第73-77页 |
| 5.3.1 泥石流的易损性分区 | 第73-74页 |
| 5.3.2 泥石流的风险性分区 | 第74-75页 |
| 5.3.3 危险范围量化预测 | 第75-77页 |
| 5.4 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77-80页 |
| 第六章 泥石流防治方案与拦挡坝工程设计及计算分析 | 第80-92页 |
| 6.1 泥石流防治现状 | 第80页 |
| 6.2 防治原则和目标 | 第80-81页 |
| 6.3 防治工程设计荷载组合 | 第81页 |
| 6.4 防治工程方案设计 | 第81-83页 |
| 6.5 工程设计及计算分析 | 第83-92页 |
| 6.5.1 拦挡坝工程布置 | 第83页 |
| 6.5.2 坝体结构设计及计算分析 | 第83-91页 |
| 6.5.3 导流堤工程 | 第91-92页 |
| 结论 | 第92-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