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因传承视角下闽西客家典型传统村落用地形态研究--以连城县培田村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32页
    1.1 问题提出第12-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对象第14页
        1.1.3 研究区域第14-15页
        1.1.4 案例甄选第15-17页
        1.1.5 研究意义第17-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7页
        1.2.1 国外研究概述第19-21页
        1.2.2 国内研究概述第21-25页
        1.2.3 研究述评第25-27页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第27-28页
        1.3.1 研究目标第27页
        1.3.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 研究分期与特征解析第28-29页
        1.4.1 研究分期第28页
        1.4.2 特征解析第28-29页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29-32页
        1.5.1 研究方法第29-31页
        1.5.2 研究框架第31-32页
2 理论基础:传统村落用地形态基因的理论基础第32-55页
    2.1 概念内涵与研究框架建构第32-37页
        2.1.1 用地形态概念内涵第32-33页
        2.1.2 用地形态基因概念第33-35页
        2.1.3 形态研究框架建构第35-37页
    2.2 演化过程的基因性状描述体系第37-42页
        2.2.1 康氏的理论启示第37-38页
        2.2.2 康氏的融贯应用第38-41页
        2.2.3 描述体系的构建第41-42页
    2.3 特征归纳的基因识别分析体系第42-47页
        2.3.1 识别方法的融贯第43-45页
        2.3.2 识别体系的建构第45-47页
    2.4 演化机制的基因成因解释体系第47-53页
        2.4.1 机制理论的融贯第47-52页
        2.4.2 机制体系的构建第52-53页
    2.5 小结第53-55页
3 典型甄选: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典型案例甄选第55-109页
    3.1 一般性描述——闽西客家村落形态解析第55-76页
        3.1.1 甄选要素一——人文基础第55-60页
        3.1.2 甄选要素二——形态共性第60-67页
        3.1.3 甄选要素三——形态类型第67-76页
    3.2 理论化模型——典型村落甄选模型建构第76-80页
        3.2.1 甄选基本思路第76-77页
        3.2.2 甄选模型建构第77-80页
    3.3 典型性甄选——典型村落甄选过程分析第80-90页
        3.3.1 甄选过程分析第80-89页
        3.3.5 甄选结论论述第89-90页
    3.4 典型性描述——培田村落典型代表性分析第90-107页
        3.4.1 人文基础描述第90-97页
        3.4.2 形态特征描述第97-100页
        3.4.3 形态类型描述第100-101页
        3.4.4 历史建筑描述第101-107页
    3.5 小结第107-109页
4 基因性状:培田村落用地形态基因性状演化描述第109-162页
    4.1 研究思维方式及逻辑架构第109-110页
        4.1.1 思维方式第109-110页
        4.1.2 逻辑架构第110页
    4.2 宏观层面:建成区用地形态性状演进描述第110-133页
        4.2.1 建成区现状第110-113页
        4.2.2 规模与边界第113-115页
        4.2.3 结构与布局第115-122页
        4.2.4 强度与形态第122-133页
    4.3 中观层面:住宅与公共用地形态性状演进的描述第133-149页
        4.3.1 现状用地总体格局第133-135页
        4.3.2 住宅用地形态性状第135-144页
        4.3.3 公共服务用地性状第144-149页
    4.4 微观层面:住宅建筑基底平面形态性状演进描述第149-161页
        4.4.1 住宅建筑现状概况第149-153页
        4.4.2 基底平面形态性状第153-160页
        4.4.3 基底平面演化规律第160-161页
    4.5 小结第161-162页
5 基因识别:培田村落用地形态基因演化特征分析第162-197页
    5.1 宏观层面:村落建成区用地形态基因识别第162-175页
        5.1.1 构成要素第162-164页
        5.1.2 组合模式第164-167页
        5.1.3 性状分析第167-173页
        5.1.4 演化特征第173-175页
    5.2 中观层面:住宅与公共用地形态基因识别第175-184页
        5.2.1 构成要素第175-177页
        5.2.2 组合模式第177-179页
        5.2.3 性状分析第179-181页
        5.2.4 演化特征第181-184页
    5.3 微观层面:住宅建筑基底平面基因识别第184-195页
        5.3.1 构成要素第185-186页
        5.3.2 组合模式第186-188页
        5.3.3 性状分析第188-194页
        5.3.4 演化特征第194-195页
    5.4 小结第195-197页
6 基因成因:培田村落用地形态基因演化机制解释第197-228页
    6.1 用地形态基因演变的动因解析第197-208页
        6.1.1 内在动因第197-203页
        6.1.2 外在动因第203-208页
    6.2 宏观层面:建成区用地形态基因演变动力机制第208-213页
        6.2.1 动力主体第208-209页
        6.2.2 动力类型第209页
        6.2.3 演化机理第209-213页
    6.3 中观层面:住宅与公共用地形态基因演变动力机制第213-221页
        6.3.1 动力主体第213-214页
        6.3.2 动力类型第214-215页
        6.3.3 演化机理第215-221页
    6.4 微观层面:住宅建筑基底平面形态基因演变动力机制第221-225页
        6.4.1 动力主体第221-222页
        6.4.2 动力类型第222-223页
        6.4.3 演化机理第223-225页
    6.5 小结第225-228页
7 基因传承:用地形态基因传承与优化的规划策略第228-252页
    7.1 问题探究第228-233页
        7.1.1 形态基因的传承问题揭示第228-231页
        7.1.2 形态基因的传承问题探源第231-233页
    7.2 目标建构第233-234页
        7.2.1 时间维度的基因传承优化第233-234页
        7.2.2 空间维度的基因传承优化第234页
        7.2.3 村落保护规划的目标建构第234页
    7.3 机制保障第234-240页
        7.3.1 整合驱动力的政策机制第234-237页
        7.3.2 建构约束力的政策机制第237-240页
    7.4 传承模式第240-242页
        7.4.1 静态传承模式第241页
        7.4.2 动态传承模式第241-242页
    7.5 规划策略第242-249页
        7.5.1 建成区用地基因传承优化第243-246页
        7.5.2 功能用地基因的传承优化第246-248页
        7.5.3 建筑平面基因的传承优化第248-249页
    7.6 小结第249-252页
8 结论与展望第252-255页
    8.1 主要结论第252-253页
    8.2 论文创新点第253-254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254-255页
致谢第255-256页
参考文献第256-267页
图表目录第267-279页
    一、图录第267-274页
    二、表录第274-279页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第279-280页
附录第280-301页

论文共3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村社会的个体化与公共性建构
下一篇:氧氟微晶玻璃中稀土离子分布调控及近—中红外发光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