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3条效应因子基因克隆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0页 |
1.2 松材线虫 | 第10-12页 |
1.2.1 分类地位 | 第10页 |
1.2.2 分布 | 第10-11页 |
1.2.3 松材线虫形态特征 | 第11页 |
1.2.4 松材线虫生活史 | 第11-12页 |
1.2.5 松材线虫的危害 | 第12页 |
1.3 拟松材线虫 | 第12-13页 |
1.3.1 拟松材线虫形态特征 | 第13页 |
1.3.2 拟松材线虫的生活史 | 第13页 |
1.3.3 拟松材线虫的危害 | 第13页 |
1.4 松材线虫转录组 | 第13页 |
1.5 效应因子 | 第13-18页 |
1.5.1 病原物效应因子 | 第13-14页 |
1.5.2 植物免疫系统 | 第14页 |
1.5.3 效应因子在宿主细胞内如何起作用 | 第14-15页 |
1.5.4 线虫候选效应因子蛋白 | 第15-18页 |
2 线虫致病性研究 | 第18-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第18页 |
2.1.2 试验设备 | 第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2.2.1 线虫分离与扩繁 | 第18页 |
2.2.2 线虫接种 | 第18-19页 |
2.2.3 松树感病指数 | 第19页 |
2.2.4 线虫的回收 | 第19-20页 |
2.2.5 松树茎段组织徒手切片 | 第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33页 |
2.3.1 松树感病指数 | 第20-25页 |
2.3.2 线虫的回收 | 第25-29页 |
2.3.3 松树茎段组织徒手切片 | 第29-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松材线虫转录组测序及候选效应因子筛选 | 第35-48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3.1.1 试验试剂 | 第35页 |
3.1.2 试验设备 | 第3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3.2.1 线虫预处理 | 第35-36页 |
3.2.2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 | 第36-37页 |
3.2.3 转录组测序 | 第37页 |
3.2.4 转录组数据分析及候选效应因子筛选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3.3.1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 | 第38-39页 |
3.3.2 转录组数据结果分析 | 第39-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松材线虫候选效应因子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48-68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4.1.1 试验试剂 | 第48页 |
4.1.2 试验设备 | 第48-4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9-57页 |
4.2.1 松材线虫候选效应因子基因克隆 | 第49-50页 |
4.2.2 松材线虫候选效应因子原位杂交 | 第50-54页 |
4.2.3 松材线虫效应因子RNAi | 第54-57页 |
4.2.4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表达量 | 第5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6页 |
4.3.1 松材线虫候选效应因子基因克隆 | 第57-59页 |
4.3.2 松材线虫候选效应因子原位杂交 | 第59-60页 |
4.3.3 松材线虫候选效应因子RNAi | 第60-64页 |
4.3.4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表达量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