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 | 第17-24页 |
1.2.1 半导体光解水产氢原理 | 第17-19页 |
1.2.2 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过程 | 第19页 |
1.2.3 影响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效率的因素 | 第19-20页 |
1.2.4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活性的方法 | 第20-24页 |
1.3 二氧化钛在光催化产氢领域的应用 | 第24-30页 |
1.3.1 二氧化钛不同相态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24-26页 |
1.3.2 混合二氧化钛相(同质异质结)光催化性能 | 第26-27页 |
1.3.3 基于二氧化钛异质结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 | 第27-28页 |
1.3.4 负载助催化剂提高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 | 第28-29页 |
1.3.5 基于二氧化钛光催化产氢领域的优势及不足 | 第29-30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测试表征方法 | 第31-35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2 实验中的测试及表征方法及参数 | 第32-34页 |
2.3 光解水产氢性能的测试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新型TiO_(B)纳米片及Anatase/TiO_2(B)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水热法制备TiO_2(B)纳米片及Anatase/TiO_2(B)复合纳米光催化材料 | 第35-36页 |
3.3 测试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3.3.1 相组成及比表面积分析 | 第36-38页 |
3.3.2 光催化光分解水产氢 | 第38-39页 |
3.3.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9-41页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1-42页 |
3.3.5 能带结构对光催化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亚纳米级Co_3O_4/TiO_2 nanosheets复合结构光解水产氢性能的研究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Co_3O_4/TiO_2 nanosheets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6页 |
4.3 测试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4.3.1 X射线衍射 | 第46页 |
4.3.2 Co_3O_4/TiO_2(B)复合结构微观形貌数据分析 | 第46-48页 |
4.3.3 四氧化三钴负载量及样品比表面积分析 | 第48-49页 |
4.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9-50页 |
4.3.5 光催化产氢性能 | 第50-51页 |
4.3.6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和光致发光光谱(PL) | 第51-53页 |
4.3.7 复合结构能带排列 | 第53-55页 |
4.3.8 光催化反应机理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光沉积制备M(Fe,Co,Ni)/TiO_2(B)复合结构光催化产氢性能的研究 | 第57-67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M(Fe,Co,Ni)/TiO_2(B)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57-58页 |
5.3 测试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5.3.1 光催化产氢性能 | 第58-59页 |
5.3.2 M(Fe,Co,Ni)/TiO_2(B)复合结构微观形貌数据分析 | 第59-60页 |
5.3.3 X射线衍射级拉曼光谱 | 第60-62页 |
5.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62-64页 |
5.3.5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和光致发光光谱(PL) | 第64-66页 |
5.3.6 光催化反应机理 | 第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67-68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