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背景介绍 | 第11页 |
| ·化学计量学的内容 | 第11-12页 |
| ·多元校正的发展过程 | 第12-16页 |
| ·一阶校正 | 第12-13页 |
| ·二阶校正 | 第13-14页 |
| ·三线性分解算法 | 第14-16页 |
| ·三维分解的应用 | 第16页 |
| ·本论文的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三维荧光光谱二阶校正方法测定血浆样中喷昔洛韦及泛昔洛韦含量 | 第18-25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方法原理 | 第18-20页 |
| ·三线性成分模型 | 第18-19页 |
|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算法 | 第19页 |
| ·核一致诊断法 | 第19-20页 |
| ·复杂样中待测组分的直接定量分析 | 第20页 |
| ·实验部分 | 第20-21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4页 |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21页 |
| ·组分数的选取 | 第21-22页 |
| ·喷昔洛韦和泛昔洛韦的荧光光谱 | 第22-24页 |
| ·人工合成样品中泛昔洛韦及喷昔洛韦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三维荧光二阶校正法测定血浆中盐酸普鲁卡因及盐酸丁卡因的含量 | 第25-34页 |
| ·引言 | 第25-26页 |
| ·方法原理 | 第26-27页 |
| ·三线性成分模型 | 第26页 |
| ·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算法(APTLD) | 第26-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28-29页 |
| ·组分数的选取 | 第29页 |
| ·盐酸普鲁卡因和盐酸丁卡因的荧光光谱 | 第29-31页 |
| ·人工合成样品中盐酸普鲁卡因和盐酸丁卡因含量的测定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三维荧光二阶校正法直接测定人体血浆样中阿替洛尔的含量 | 第34-39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方法原理 | 第34页 |
| ·三线性模型 | 第34页 |
|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算法 | 第34页 |
| ·试验部分 | 第34-36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 ·参数设置 | 第35-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37页 |
| ·血浆中阿替洛尔的定性分析 | 第36页 |
| ·血浆中阿替洛尔的定量分析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5章 二阶校正法与HPLC-DAD相结合直接测定人体血浆中氢氯噻嗪的含量 | 第39-46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方法原理 | 第39-41页 |
| ·三线性模型 | 第39-40页 |
|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算法 | 第40-41页 |
| ·试验部分 | 第41-42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1页 |
| ·色谱条件 | 第41-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42页 |
| ·血浆中氢氯噻嗪的定量分析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6页 |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