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区生态移民型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我国扶贫工作重点 | 第9页 |
1.1.2 人口稀疏地区城镇空间布局研究匮乏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2-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4.1 移民 | 第15页 |
1.4.2 生态移民 | 第15页 |
1.4.3 生态移民型城镇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7-29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1 推拉理论 | 第17页 |
2.1.2 “压力阈值”理论模型 | 第17-18页 |
2.1.3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8页 |
2.1.4 Desakota模式 | 第18-20页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2.3 案例分析 | 第24-28页 |
2.3.1 宁夏西海固生态移民 | 第24-26页 |
2.3.2 甘肃省古浪县生态移民 | 第26-27页 |
2.3.3 经验总结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阿拉善地区生态移民发展研究 | 第29-47页 |
3.1 阿拉善盟发展概况 | 第29-40页 |
3.1.1 基本概况 | 第29-30页 |
3.1.2 城镇概况及交通设施条件 | 第30-33页 |
3.1.3 经济与社会概况 | 第33-36页 |
3.1.4 阿拉善盟城镇空间布局现状 | 第36-37页 |
3.1.5 阿拉善盟城镇空间布局特征 | 第37-40页 |
3.2 我国生态移民分布及类型 | 第40-41页 |
3.3 阿拉善地区生态移民发展历程 | 第41-43页 |
3.3.1 孪井滩示范区的建设 | 第41-42页 |
3.3.2 贺兰山地区生态移民搬迁 | 第42页 |
3.3.3 黑河流域生态移民安置 | 第42-43页 |
3.4 阿拉善地区生态移民的形成原因 | 第43-45页 |
3.4.1 生态环境剧变 | 第43-44页 |
3.4.2 草场承载力下降 | 第44-45页 |
3.4.3 牧民生活条件艰苦 | 第45页 |
3.5 生态移民政策实施区域和对象 | 第45-46页 |
3.5.1 移民重点区域 | 第45页 |
3.5.2 移民搬迁对象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生态移民影响下嘉尔嘎勒赛汉镇发展模式 | 第47-57页 |
4.1 嘉尔嘎勒赛汉镇概况 | 第47-49页 |
4.1.1 区位及人口概况 | 第47-48页 |
4.1.2 产业发展现状 | 第48-49页 |
4.2 城乡发展保障 | 第49-51页 |
4.2.1 扬黄灌溉水利工程建设 | 第49页 |
4.2.2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 | 第49页 |
4.2.3 交通条件改善 | 第49-50页 |
4.2.4 产业结构调整 | 第50页 |
4.2.5 相关政策支持 | 第50-51页 |
4.3 迁入居民的发展诉求 | 第51-52页 |
4.3.1 人口构成 | 第51页 |
4.3.2 社会关系 | 第51页 |
4.3.3 文化差异 | 第51-52页 |
4.3.4 就业转变 | 第52页 |
4.4 嘉尔嘎勒赛汉镇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52-55页 |
4.4.1 行政单元体系 | 第52页 |
4.4.2 户籍政策 | 第52-53页 |
4.4.3 产业发展模式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生态移民型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 第57-83页 |
5.1 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 第57-60页 |
5.1.1 嘉尔嘎勒赛汉镇城市发展历程 | 第57-58页 |
5.1.2 城镇空间形成与演变 | 第58-60页 |
5.2 生态移民影响下的城市选址 | 第60-64页 |
5.2.1 空间发展评价 | 第60-62页 |
5.2.2 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 第62-63页 |
5.2.3 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建设模式 | 第63-64页 |
5.2.4 嘉尔嘎勒赛汉镇生态移民安置模式 | 第64页 |
5.3 生态移民安置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布局 | 第64-66页 |
5.3.1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 | 第64-65页 |
5.3.2 空间布局特征 | 第65-66页 |
5.4 城市空间布局策略 | 第66-82页 |
5.4.1 双核心、多功能的组团布局模式 | 第67-68页 |
5.4.2 因地制宜的用地布局模式 | 第68-69页 |
5.4.3 乡村社区化的居住空间布局模式 | 第69-72页 |
5.4.4 高度共享的基础服务设施布局 | 第72-73页 |
5.4.5 注重可达性的道路系统布局 | 第73-74页 |
5.4.6 城乡融合的城市设计策略 | 第74-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图表目录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7-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