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大麦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11-12页 |
1.2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1 病害抗性研究 | 第12页 |
1.2.2 逆境胁迫抗性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品质改良基因研究 | 第13-14页 |
1.3 大麦再生体系研究 | 第14-17页 |
1.3.1 大麦再生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1.3.2 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3 水培体系的建立 | 第16-17页 |
1.4 microRNA分子简介及miR528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4.1 microRNA简介 | 第17-18页 |
1.4.2 植物miRNA及靶基因的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1.4.3 植物miRNA的功能研究 | 第19-20页 |
1.4.4 植物miR528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7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3页 |
2.2 转化载体 | 第23-24页 |
2.3 农杆菌介导大麦幼胚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24-28页 |
2.3.1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3.2 种子发芽实验 | 第25-26页 |
2.3.3 农杆菌介导大麦幼胚愈伤组织的转化方法 | 第26-28页 |
2.4 农杆菌介导大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28-32页 |
2.4.1 培养基 | 第28-29页 |
2.4.2 农杆菌介导大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转化方法 | 第29-32页 |
2.5 转基因T0和T1代植株的检测 | 第32-33页 |
2.5.1 植物DNA粗提取(CTAB法) | 第32-33页 |
2.5.2 电泳缓冲液 | 第33页 |
2.6 质粒提取 | 第33页 |
2.7 转化基因检测 | 第33-35页 |
2.8 T1代转基因阳性苗的耐盐性初步鉴定 | 第35页 |
2.8.1 T1代转基因阳性苗NaCl浓度梯度实验 | 第35页 |
2.9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1页 |
3.1 GV3101菌株PCR检测结果 | 第37页 |
3.2 大麦幼胚的愈伤组织miR528遗传转化结果 | 第37-42页 |
3.2.1 品种之间幼胚出愈率比较 | 第37-38页 |
3.2.2 同一筛选压下,不同品种分化结果的比较 | 第38-39页 |
3.2.3 农杆菌介导的幼胚愈伤转基因植株的获取 | 第39-41页 |
3.2.4 PCR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3.3 大麦成熟胚的愈伤组织miR528遗传转化结果 | 第42-47页 |
3.3.1 品种之间成熟胚出愈率比较 | 第42-43页 |
3.3.2 不同品种分化结果的比较(使用改良后的分化筛选培养基) | 第43-44页 |
3.3.3 农杆菌介导的成熟胚愈伤转基因植株的获取 | 第44-46页 |
3.3.4 PCR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3.4 转基因再生苗的土培法和水培法的长势比较 | 第47-49页 |
3.5 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的耐盐性处理结果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5页 |
4.1 农杆菌介导的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51-53页 |
4.2 再生苗的土培法和水培法的长势比较 | 第53-54页 |
4.3 Osa-miR528可能参与大麦的抗逆境胁迫代谢途径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
附录 | 第66-69页 |
附表1 土培法数据统计 | 第66-67页 |
附表2 水培法数据统计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