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甘薯(红薯)论文

甘薯富硒特性及硒的形态分布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绪论第19-25页
    0.1 硒研究背景第19页
    0.2 硒在自然界中的形态第19-20页
        0.2.1 土壤中的无机硒第19页
        0.2.2 硒蛋白及硒代氨基酸第19-20页
        0.2.3 硒多糖第20页
        0.2.4 硒核酸第20页
    0.3 硒的生物功能第20-21页
        0.3.1 硒的抗氧化性第20-21页
        0.3.2 硒的免疫功能第21页
        0.3.3 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第21页
        0.3.4 硒的抗癌作用第21页
    0.4 硒的检测技术第21-23页
        0.4.1 无机硒检测技术第21-22页
        0.4.2 有机硒样品检测第22-23页
    0.5 富硒产品的开发第23页
    0.6 富硒产品开发前景第23页
    0.7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3-25页
第1章 富硒甘薯的种植以及硒对甘薯生理特性的影响第25-32页
    1.1 引言第25页
    1.2 实验方法第25-27页
        1.2.1 实验仪器及其试剂第25页
        1.2.2 富硒甘薯的种植第25-26页
        1.2.3 数据采集及样品处理第26-27页
    1.3 结果与讨论第27-30页
        1.3.1 不同施硒方式及浓度对甘薯幼苗成活颗数的影响第27-28页
        1.3.2 不同施硒方式及浓度对甘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28-29页
        1.3.3 不同施硒方式及浓度对甘薯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第29页
        1.3.4 施硒对甘薯表观品质的影响第29-30页
        1.3.5 不同施硒方式及浓度对甘薯产量的影响第30页
    1.4 结论第30-32页
第2章 甘薯中硒的检测方法研究及甘薯富硒规律分析第32-45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35页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2页
        2.2.2 相关参数计算与数据处理第32-33页
        2.2.3 富硒甘薯样品处理第33-34页
        2.2.4 标准曲线的制作及HG-AFS工作参数第34-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43页
        2.3.1 样品取样量第35页
        2.3.2 微波消解酸体系的选择第35-36页
        2.3.3 微波消解温度、时间的选择第36-37页
        2.3.4 混酸体系用量选择第37页
        2.3.5 方法的标准曲线和检出限第37-38页
        2.3.6 方法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第38页
        2.3.7 土壤施硒条件下甘薯块根、茎和叶的富硒规律第38-40页
        2.3.8 土壤施硒对甘薯持续种植的影响第40-41页
        2.3.9 叶面施硒下甘薯块根、茎和叶的富硒规律第41-42页
        2.3.10 两种施硒方式下甘薯各部位硒含量对比第42-43页
        2.3.11 甘薯对硒的吸收及转运规律第43页
    2.4 结论第43-45页
第3章 两种施硒方式下对甘薯矿质元素的影响第45-50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实验方法第45-46页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5页
        3.2.2 甘薯样品与土壤样品的前处理第45-46页
        3.2.3 仪器测量条件第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48页
    3.4 结论第48-50页
第4章 富硒甘薯中硒的形态研究第50-68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实验方法第50-53页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50页
        4.2.2 富硒甘薯的预处理第50页
        4.2.3 五种形态分析的前处理第50-51页
        4.2.4 富硒甘薯中可溶性蛋白的提取第51页
        4.2.5 富硒甘薯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51页
        4.2.6 富硒甘薯中可溶性蛋白提取的单因素实验第51页
        4.2.7 富硒甘薯中可溶性蛋白提取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第51-52页
        4.2.8 甘薯可溶性蛋白中硒的含量测定第52页
        4.2.9 富硒甘薯中多糖的提取第52页
        4.2.10 富硒甘薯多糖含量的测定第52页
        4.2.11 富硒甘薯中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第52页
        4.2.12 富硒甘薯中多糖提取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第52-53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53-66页
        4.3.1 料液比对甘薯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53页
        4.3.2 浸提时间对甘薯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第53-54页
        4.3.3 浸提温度对甘薯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第54-55页
        4.3.4 可溶性蛋白含量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响应面分析第55-57页
        4.3.5 料液比对甘薯中多糖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4.3.6 浸提时间对甘薯中多糖含量的影响第58页
        4.3.7 浸提温度对甘薯多糖含量的影响第58-59页
        4.3.8 多糖含量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响应面分析第59-62页
        4.3.9 两种施硒方式下对甘薯块根可溶性蛋白和多糖的影响第62-64页
        4.3.10 两种施硒方式下对甘薯块根蛋白和多糖中硒的含量影响第64-65页
        4.3.11 叶面施硒条件下五种可溶态硒形态分析第65-66页
        4.3.12 土壤施硒条件下5种可溶态硒的分析第66页
    4.4 结论第66-68页
第5章 HPLC-ESI-MS技术检测甘薯中的有机硒与无机硒第68-79页
    5.1 引言第68页
    5.2 实验方法第68-70页
        5.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68页
        5.2.2 富硒甘薯硒代氨基酸的制备第68-69页
        5.2.3 HPLC-ESI-MS工作条件第69-7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0-77页
        5.3.1 蛋白水解酶种类及用量选择第70页
        5.3.2 质谱条件优化第70-72页
        5.3.3 混合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方法验证第72-75页
        5.3.4 HPLC-ESI-MS对富硒甘薯中硒代氨基酸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第75-77页
    5.4 结论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85-86页
    一、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第85页
    二、参加科研情况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耐盐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一篇:不同生育期低温对稻田碳氮分配的影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