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第一章 诗词类电视节目火热的成因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外部环境的有力助推 | 第20-24页 |
一、新时代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 | 第20-22页 |
二、泛娱乐化下媒体的文化自觉 | 第22-23页 |
三、文化缺失后受众的情感诉求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诗词节目的自我发展 | 第24-28页 |
一、节目人文内容的坚守 | 第24-25页 |
二、节目展演方式的转变 | 第25-27页 |
三、节目传播平台的增加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诗词类电视节目文化传承的内涵 | 第28-41页 |
第一节 彰显传统诗词的文化价值 | 第28-33页 |
一、涵盖多样的诗词主题 | 第28-31页 |
二、呈现生动的诗词韵律 | 第31-32页 |
三、展现丰富的诗词典故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表征传统诗词的集体记忆 | 第33-37页 |
一、唤醒受众个体的诗词情怀 | 第33-35页 |
二、激起代际群体的心理共鸣 | 第35-36页 |
三、强化对家国的认同意识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扩展传统诗词的教化功能 | 第37-41页 |
一、推动媒介对社会遗产的传承 | 第37-39页 |
二、促进节目对诗词教育的浸润 | 第39页 |
三、诗化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诗词类电视节目文化传承的方式 | 第41-54页 |
第一节 互动式的传播形成多方联动 | 第41-45页 |
一、借助网络技术搭建互动平台 | 第41-44页 |
二、使用弹幕传播强化节目互动 | 第44-45页 |
三、依托人际传播增加互动环节 | 第45页 |
第二节 文化仪式的构建锁定节目受众 | 第45-50页 |
一、制作周期性运行程序化 | 第46-48页 |
二、表意象征性表达符号化 | 第48-49页 |
三、打造诗词偶像形成共同信仰 | 第49-50页 |
第三节 精英与大众的连接重构电视话语 | 第50-54页 |
一、呈现双方观点塑造平等格局 | 第50页 |
二、邀请文化名人传递精英话语 | 第50-52页 |
三、组织素人选手表达大众话语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诗词类电视节目文化传承之审思 | 第54-66页 |
第一节 诗词类电视节目文化传承的问题 | 第54-58页 |
一、竞技模式对诗词内涵的弱化 | 第54-56页 |
二、消费主义对诗词文化的图解 | 第56-57页 |
三、诗词跨媒体传播的效果欠佳 | 第57-58页 |
第二节 诗词类电视节目文化传承的优化 | 第58-61页 |
一、创新诗词节目的表达模式 | 第58-59页 |
二、传递正确的诗词文化观念 | 第59-60页 |
三、维护诗词节目的粉丝社群 | 第60-61页 |
第三节 诗词类电视节目文化传承的展望 | 第61-66页 |
一、推动大众诗词素养的提升 | 第61-63页 |
二、推进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 | 第63-64页 |
三、助力诗词文化的对外传播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