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免疫学论文

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的人巨噬细胞蛋白质组研究及快生菌构建探索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语表第12-16页
1 引言第16-35页
    1.1 结核病第16-21页
        1.1.1 结核病的现状第16-17页
        1.1.2 结核病的致病菌第17页
        1.1.3 结核病的发病和传染机制第17-19页
        1.1.4 结核病的预防和诊治第19-20页
        1.1.5 耐药性结核病及其治疗第20-21页
    1.2 M.tb引起的免疫机制第21-24页
        1.2.1 M.tb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第21-22页
        1.2.2 M.tb引起的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第22-23页
        1.2.3 M.tb逃避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机理第23-24页
    1.3 M.tb的模式株H37Rv和H37Ra第24-26页
        1.3.1 H37Rv和H37Ra的来源第24页
        1.3.2 H37Rv和H37Ra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差异第24-25页
        1.3.3 H37Rv和H37Ra引起的巨噬细胞免疫反应差异第25页
        1.3.4 H37Rv和H37Ra的致病性差异第25-26页
    1.4 γ-干扰素第26-27页
        1.4.1 γ-干扰素简介第26页
        1.4.2 Y-干扰素在巨噬细胞对M.tb免疫中的作用第26-27页
    1.5 蛋白质组学第27-31页
        1.5.1 蛋白质组学简介第27-29页
        1.5.2 M.tb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29-30页
        1.5.3 γ-干扰素激活的巨噬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30-31页
    1.6 M.tb生长缓慢的原因第31-33页
        1.6.1 M.tb缓慢的DNA复制速度第31-32页
        1.6.2 M.tb特殊的细胞壁结构第32-33页
        1.6.3 其它原因第33页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3-35页
2 人巨噬细胞分别感染H37Rv和H37Ra后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第35-100页
    2.1 前言第35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5-57页
        2.2.1 细胞第35-36页
        2.2.2 菌株与质粒第36-37页
        2.2.3 引物第37页
        2.2.4 培养基和抗生素第37-38页
        2.2.5 生化试剂和仪器第38-43页
        2.2.6 溶液配置第43-44页
        2.2.7 实验方法第44-5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7-96页
        2.3.1 H37Rv和H37Ra分别侵染巨噬细胞引起的细胞效应差异第57-60页
        2.3.2 巨噬细胞感染M.tb后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分析第60-66页
        2.3.3 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6-74页
        2.3.4 差异表达蛋白AHSG和IL-1β的免疫印迹验证第74页
        2.3.5 差异表达蛋白AHSG的功能分析第74-80页
        2.3.6 差异表达蛋白F10的免疫印迹验证和功能分析第80-89页
        2.3.7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的总结第89-93页
        2.3.8 部分推论的生物学实验验证第93-96页
    2.4 讨论第96-99页
    2.5 小结第99-100页
3 γ-干扰素激活的人巨噬细胞感染M.tb后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第100-115页
    3.1 前言第100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100-102页
        3.2.1 材料第100页
        3.2.2 γ-干扰素激活THP-1巨噬细胞的方法第100页
        3.2.3 γ-干扰素激活的巨噬细胞感染M.tb后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第100-10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102-114页
        3.3.1 γ-干扰素激活的巨噬细胞感染M.tb后的定量蛋白质组分析第102-107页
        3.3.2 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7-114页
    3.4 讨论和小结第114-115页
4 M.tb快速生长菌的构建探索第115-129页
    4.1 前言第115-116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116-122页
        4.2.1 菌株与质粒第116页
        4.2.2 引物第116页
        4.2.3 培养基和抗生素第116页
        4.2.4 生化试剂和仪器第116-117页
        4.2.5 溶液配置第117-118页
        4.2.6 实验方法第118-12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22-127页
        4.3.1 M.smegmatis与M.tb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比对分析第122-123页
        4.3.2 M.smegmatis全基因组cosmid文库的构建第123-125页
        4.3.3 M.smegmatis全基因组cosmid文库的评估第125-126页
        4.3.4 快速生长M.tb的尝试筛选第126-127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127-129页
5 总结与展望第129-133页
    5.1 总结第129-131页
    5.2 展望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7页
附录A第147-160页
附录B第160-168页
个人简介第168-169页
文章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口服KISS1基因疫苗构建及其对绵羊生殖轴的影响
下一篇:Corin在细胞膜上定位和构向的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