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基准建筑沉降图像式监测系统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建筑沉降监测的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建筑沉降监测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关键技术 | 第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建筑沉降监测模型与方案设计 | 第16-44页 |
2.1 建筑沉降工程测量原理 | 第16-19页 |
2.1.1 建筑沉降原因分析 | 第16-17页 |
2.1.2 建筑沉降工程测量技术要求与规范 | 第17-19页 |
2.2 建筑沉降监测系统模型 | 第19-21页 |
2.3 单监测点建筑沉降监测系统设计 | 第21-29页 |
2.3.1 单监测点建筑沉降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 第21-22页 |
2.3.2 双CCD拼接的光学系统 | 第22-24页 |
2.3.3 双线阵CCD拼接误差分析 | 第24-27页 |
2.3.4 拼接图像的处理与融合 | 第27-29页 |
2.4 多监测点建筑沉降监测组网方案 | 第29-34页 |
2.4.1 基于激光器扫描的多点测量方案 | 第29-30页 |
2.4.2 基于组网的多点测量方案 | 第30-32页 |
2.4.3 多监测点组网误差累积解决方案 | 第32-34页 |
2.5 多监测点沉降预测分析与危险评估 | 第34-43页 |
2.5.1 建筑沉降状态的预测 | 第34-37页 |
2.5.2 多监测点建筑沉降状态危险定量评估 | 第37-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激光基准沉降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第44-56页 |
3.1 建筑沉降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第44-45页 |
3.2 线阵CCD传感器外围电路设计 | 第45-47页 |
3.3 模数转换电路 | 第47-48页 |
3.4 FIFO缓存电路 | 第48-49页 |
3.5 CPLD逻辑控制模块 | 第49-50页 |
3.6 DSP数据处理单元 | 第50-53页 |
3.6.1 电源与复位电路 | 第51-52页 |
3.6.2 DSP与CPLD的接口电路设计 | 第52页 |
3.6.3 DSP应用程序 | 第52-53页 |
3.7 远程实时监测模块 | 第53-54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基于CPLD的信号采集驱动设计 | 第56-68页 |
4.1 CCD驱动时序设计与仿真 | 第56-60页 |
4.2 AD9826采样时序设计与仿真 | 第60-63页 |
4.3 FIFO时序设计与仿真 | 第63-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双线阵CCD拼接光斑图像处理核心算法 | 第68-80页 |
5.1 光斑图像滤波 | 第68-70页 |
5.1.1 图像滤波算法研究 | 第68-69页 |
5.1.2 光斑滤波算法与实验 | 第69-70页 |
5.2 光斑中心细分定位 | 第70-73页 |
5.2.1 光斑中心细分定位算法研究 | 第70-72页 |
5.2.2 光斑中心定位算法与实验 | 第72-73页 |
5.3 双线阵CCD光斑图像校正 | 第73-77页 |
5.3.1 双线阵CCD光能不均的影响 | 第73-74页 |
5.3.2 基于光斑中心定位误差的分光校正算法 | 第74-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六章 建筑沉降模拟实验与误差分析 | 第80-90页 |
6.1 实验平台与上位机设计 | 第80-81页 |
6.1.1 模拟实验平台搭建 | 第80页 |
6.1.2 上位机界面设计 | 第80-81页 |
6.2 沉降监测系统参数的标定 | 第81-86页 |
6.2.1 双线阵CCD拼接参数标定 | 第82-83页 |
6.2.2 系统外参标定 | 第83-86页 |
6.3 建筑沉降模拟重复性实验 | 第86-87页 |
6.4 误差分析 | 第87-89页 |
6.4.1 系统误差 | 第87-88页 |
6.4.2 大气湍流的影响 | 第88-8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