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56页 |
1.1 多酸的背景概述 | 第22页 |
1.2 多酸的结构分类 | 第22-28页 |
1.2.1 Weakly型多酸概述 | 第23-24页 |
1.2.2 1:11双系列多酸概述 | 第24-26页 |
1.2.3 Keggin型多酸概述 | 第26-28页 |
1.3 多酸的催化化学应用 | 第28-32页 |
1.3.1 多酸的氧化催化 | 第29-30页 |
1.3.2 多酸的酸催化 | 第30-31页 |
1.3.3 多酸的其它应用 | 第31-32页 |
1.4 水滑石材料概述 | 第32-35页 |
1.4.1 水滑石材料基本介绍 | 第32-33页 |
1.4.2 水滑石材料的催化应用 | 第33-35页 |
1.5 离子液体概述 | 第35-36页 |
1.5.1 离子液体的简介 | 第35页 |
1.5.2 离子液体的固载化及催化应用 | 第35-36页 |
1.6 多酸插层水滑石材料 | 第36-44页 |
1.6.1 多酸插层水滑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1.6.2 多酸插层水滑石材料的催化应用 | 第41-44页 |
1.7 催化反应概述 | 第44-47页 |
1.7.1 醛酮类化合物的脑文格反应 | 第44页 |
1.7.2 苯并恶唑类衍生物合成反应 | 第44-45页 |
1.7.3 催化氧化烯醇和烯烃环氧化反应 | 第45-46页 |
1.7.4 催化氧化硫醚类化合物选择性氧化 | 第46-47页 |
1.7.5 催化环氧化合物开环反应 | 第47页 |
1.8 本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47-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第二章 水滑石基两亲性固体碱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56-82页 |
2.1 引言 | 第56-5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57-58页 |
2.2.3 表征仪器 | 第58-59页 |
2.3 LDH-ILs-Cn (n=4,8,12)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59-61页 |
2.3.1 水滑石前驱体的制备 | 第59页 |
2.3.2 离子液体ILs-Cn (n=4,8,12)的制备 | 第59-60页 |
2.3.3 LDH-ILs-Cn (n=4, 8, 12)的制备 | 第60-61页 |
2.4 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 | 第61页 |
2.5 催化苯并恶唑类衍生物合成反应 | 第61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61-76页 |
2.6.1 杂化材料LDH-ILs-C12的表征 | 第61-68页 |
2.6.2 LDHs-ILs-Cn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性能研究 | 第68-74页 |
2.6.2.1 不同催化剂对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研究 | 第68-69页 |
2.6.2.2 Knoevenagel缩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69-71页 |
2.6.2.3 Knoevenagel缩合反应普适性研究 | 第71-74页 |
2.6.3 LDHs-ILs-C12催化多种苯并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反应 | 第74-75页 |
2.6.4 LDHs-ILs-C12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75-76页 |
2.7 小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第三章 Weakly多酸插层离子液体修饰水滑石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第82-110页 |
3.1 引言 | 第82-8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3-85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83-84页 |
3.2.3 表征仪器 | 第84-85页 |
3.3 Mg_3Al-ILs-Cn-LaW_(10)(n=4,8,12)插层材料的制备 | 第85-87页 |
3.3.1 夹心型稀土多酸Na_9LaW_(10)O_(36)·32H_2O的制备 | 第85页 |
3.3.2 离子液体(EtO)_3-Si-ILs-Cn(n=4,8,12)的制备 | 第85页 |
3.3.3 Mg_3Al-CO_3的制备 | 第85-86页 |
3.3.4 Mg_3Al-NO_3的制备 | 第86页 |
3.3.5 Mg_3Al-LaW_(10)的制备 | 第86页 |
3.3.6 Mg_3Al-ILs-Cn-LaW_(10) (n=4, 8, 12)的制备 | 第86-87页 |
3.4 催化氧化烯醇环氧化反应 | 第87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6页 |
3.5.1 插层材料Mg_3Al-ILs-Cn-LaW_(10)的表征 | 第87-95页 |
3.5.2 插层材料Mg_3Al-ILs-Cn-LaW_(10)催化氧化烯醇环氧化性能研究 | 第95-106页 |
3.5.2.1 不同催化剂对催化氧化烯醇环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95-97页 |
3.5.2.2 不同催化剂用量对于催化烯醇环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97-98页 |
3.5.2.3 不同substrate/H_2O_2摩尔比率对于催化烯醇环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98-99页 |
3.5.2.4 反应溶剂对于催化烯醇环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99页 |
3.5.2.5 环氧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 第99-101页 |
3.5.2.6 Mg_3Al-ILs-C_8-LaW_(10)催化烯醇环氧化反应普适性研究 | 第101-103页 |
3.5.2.7 Mg_3Al-ILs-C_8-LaW_(10)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103-105页 |
3.5.2.8 机理探讨 | 第105-106页 |
3.6 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第四章 1:11双系列多酸插层离子液体修饰水滑石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110-144页 |
4.1 引言 | 第11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0-112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111-112页 |
4.2.3 表征仪器 | 第112页 |
4.3 Mg_3Al-ILs-La(PW_(11))_2插层材料的制备 | 第112-114页 |
4.3.1 不同结构类型多酸的制备 | 第112-113页 |
4.3.2 离子液体(ILs)的制备 | 第113-114页 |
4.3.3 Mg_3Al-ILs-(LaW_(11))_2的制备 | 第114页 |
4.4 催化硫醚选择性氧化反应 | 第114-115页 |
4.5 催化氧化烯烃环氧化反应 | 第115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37页 |
4.6.1 插层材料Mg_3Al-ILs-La(PW_(11))_2的表征 | 第115-124页 |
4.6.2 Mg_3Al-ILs-La(PW_(11))_2催化氧化硫醚性能研究 | 第124-131页 |
4.6.2.1 不同催化剂对催化硫醚选择性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124-127页 |
4.6.2.2 反应溶剂对于催化硫醚选择性反应的研究 | 第127页 |
4.6.2.3 催化选择性氧化苯甲硫醚动力学研究 | 第127-128页 |
4.6.2.4 Mg_3Al-ILs-La(PW_(11))_2催化氧化硫醚类化合物普适性研究 | 第128-131页 |
4.6.3 Mg_3Al-ILs-La(PW_(11))_2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研究 | 第131-137页 |
4.6.3.1 Mg_3Al-ILs-La(PW_(11))_2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135-137页 |
4.7 小结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4页 |
第五章 多酸插层水滑石材料构筑固体酸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144-168页 |
5.1 引言 | 第144-14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45-147页 |
5.2.1 实验药品 | 第145-146页 |
5.2.2 表征仪器 | 第146-147页 |
5.3 Zn_3Al-CoW_(12)固体酸插层材料的制备 | 第147-149页 |
5.3.1 多酸K_5CoW_(12)O_(40)·nH_2O的制备 | 第147页 |
5.3.2 多酸Na_3PW_(12)O_(40)·nH_2O的制备 | 第147页 |
5.3.3 多酸K_4SiW_(12)O_(40)·nH_2O的制备 | 第147-148页 |
5.3.4 Zn_3Al-NO_3的制备 | 第148页 |
5.3.5 Zn_3Al-CoW_(12)的制备 | 第148-149页 |
5.4 催化环氧化合物开环反应 | 第149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149-164页 |
5.5.1 插层材料Zn_3Al-CoW_(12)的表征 | 第149-155页 |
5.5.2 插层材料Zn_3Als-CoW_(12)催化环氧化合物胺解开环反应性能研究 | 第155-164页 |
5.5.2.1 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探索 | 第155-156页 |
5.5.2.2 反应溶剂对于催化环氧化合物开环反应的研究 | 第156-158页 |
5.5.2.3 开环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58页 |
5.5.2.4 开环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及反应活化能计算 | 第158-159页 |
5.5.2.5 Zn_3Al-CoW_(12)催化环氧化合物胺解开环反应普适性研究 | 第159-162页 |
5.5.2.6 Zn_3Al-CoW_(12)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162-164页 |
5.6 小结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68-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4-176页 |
导师简介 | 第176页 |
作者简介 | 第176-177页 |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