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48V汽车弱混动力系统原理和结构分析 | 第15-21页 |
2.1 48V弱混动力系统的功能 | 第15-16页 |
2.2 48V弱混动力系统电气方案的选择 | 第16-17页 |
2.3 48V弱混动力系统的结构布置 | 第17-20页 |
2.3.1 48V弱混系统的结构布置的分类 | 第17-20页 |
2.3.2 48V弱混系统的结构的选择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48V汽车弱混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 第21-30页 |
3.1 整车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 第21-22页 |
3.2 48V汽车弱混动力系统主要部件选型 | 第22-26页 |
3.2.1 48V电机的选型 | 第22-24页 |
3.2.2 48V动力电池的选型 | 第24-26页 |
3.3 48V汽车弱混动力系统主要部件参数的确定 | 第26-29页 |
3.3.1 48V汽车最大需求功率的确定 | 第26-27页 |
3.3.2 电机的参数 | 第27-28页 |
3.3.3 电池的参数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48V汽车整车控制策略的制定 | 第30-47页 |
4.1 控制策略的分类与选择 | 第30-32页 |
4.1.1 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 第30-31页 |
4.1.2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 | 第31页 |
4.1.3 全局优化控制策略 | 第31-32页 |
4.1.4 瞬时优化控制策略 | 第32页 |
4.1.5 控制策略的选择 | 第32页 |
4.2 48V汽车工作模式 | 第32-35页 |
4.2.1 电机单独驱动模式 | 第33页 |
4.2.2 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 第33-34页 |
4.2.3 混合驱动模式 | 第34页 |
4.2.4 再生制动模式 | 第34-35页 |
4.2.5 行车发电模式 | 第35页 |
4.3 48V汽车整车控制策略的制定 | 第35-40页 |
4.3.1 整车需求转矩的计算 | 第35-36页 |
4.3.2 发动机工作区间的划分 | 第36页 |
4.3.3 动力电池工作区间的确定 | 第36-37页 |
4.3.4 控制策略详述 | 第37-40页 |
4.4 基于Simulink/Stateflow整车控制策略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0-46页 |
4.4.1 信号部分 | 第40-43页 |
4.4.2 控制策略 | 第43-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48V汽车整车建模及仿真分析 | 第47-60页 |
5.1 基于Cruise软件48V汽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5.1.1 Cruise仿真软件的介绍 | 第47页 |
5.1.2 模型的主要模块 | 第47-48页 |
5.1.3 模型的机械连接和信号连接 | 第48-50页 |
5.1.4 48V汽车Cruise仿真模型 | 第50页 |
5.2 参数的输入与联合仿真模块的建立 | 第50-53页 |
5.2.1 整车及主要部件参数的输入 | 第50-52页 |
5.2.2 联合仿真模块的创建 | 第52-53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5.3.1 动力系统运行状态分析 | 第53-56页 |
5.3.2 48V汽车动力性仿真分析 | 第56-57页 |
5.3.3 48V汽车与传统汽车经济、排放性能对比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