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深51断块沙三3油组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0.2 储层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0.2.1 沉积相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0.2.2 储层构型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0.3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0.3.1 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0.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0.4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0.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取得成果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16页 |
1.1 地理位置及地质概况 | 第13-14页 |
1.2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4页 |
1.3 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1.3.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4-15页 |
1.3.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5页 |
1.4 断裂特征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地层研究 | 第16-23页 |
2.1 地层特征 | 第16-18页 |
2.1.1 沙三段 | 第16-17页 |
2.1.2 沙二段 | 第17页 |
2.1.3 沙一段 | 第17页 |
2.1.4 东营组 | 第17页 |
2.1.5 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 第17-18页 |
2.2 油组、小层划分与精细对比 | 第18-23页 |
2.2.1 油组对比 | 第18-20页 |
2.2.2 小层对比 | 第20-21页 |
2.2.3 砂体对比 | 第21-22页 |
2.2.4 井震结合等时地层对比及动态验证 | 第22页 |
2.2.5 对比成果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沉积相研究 | 第23-42页 |
3.1 区域沉积背景及特征 | 第23页 |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3-31页 |
3.2.1 沉积相标志 | 第23-29页 |
3.2.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9-31页 |
3.3 沉积体系研究 | 第31-42页 |
3.3.1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31-32页 |
3.3.2 联井沉积相分析 | 第32-34页 |
3.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4-40页 |
3.3.4 沉积相演化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储层构型 | 第42-58页 |
4.1 构型单元特征 | 第42-43页 |
4.1.1 辫状水道 | 第42页 |
4.1.2 河口坝 | 第42-43页 |
4.1.3 远砂坝 | 第43页 |
4.1.4 水道侧翼 | 第43页 |
4.2 构型界面分级系统 | 第43-44页 |
4.3 二级构型解剖 | 第44-45页 |
4.3.1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4.3.2 单期复合砂体的平面组合 | 第44-45页 |
4.4 三级构型解剖 | 第45-58页 |
4.4.1 垂向界面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4.4.2 单一砂体侧向划界 | 第46-57页 |
4.4.3 单一砂体特征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 | 第58-74页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8页 |
5.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8-62页 |
5.2.1 孔隙类型 | 第58-59页 |
5.2.2 喉道类型 | 第59页 |
5.2.3 孔隙结构 | 第59-62页 |
5.3 储集物性特征 | 第62-65页 |
5.4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 第65页 |
5.5 储层非均质特征 | 第65-71页 |
5.5.1 层内非均质特征 | 第66-67页 |
5.5.2 层间非均质特征 | 第67-68页 |
5.5.3 平面非均质特征 | 第68-70页 |
5.5.4 微观非均质特征 | 第70-71页 |
5.6 三级构型单元下的储层物性特征 | 第71-72页 |
5.7 三级构型单元下的储层非均质性 | 第72-73页 |
5.8 储层特征研究的应用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发表文章及目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