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7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2.1 储层构型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2.2 储层构型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1-12页 |
0.2.3 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0.2.4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0.4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4页 |
0.5 主要工作量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1页 |
1.1 盆地区域概况 | 第17页 |
1.2 盆地构造格局及演化 | 第17-18页 |
1.3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区地层划分 | 第19页 |
1.3.2 研究区沉积背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单期河流旋回层序划分与对比 | 第21-35页 |
2.1 河流相地层细分对比方法 | 第21页 |
2.2 达单期河流旋回的细分方案 | 第21-28页 |
2.2.1 目的层达单期河流旋回的细分方案 | 第21-27页 |
2.2.2 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方案 | 第27-28页 |
2.3 特征界面及标志层识别、成因、分布规律研究及控制对比 | 第28-32页 |
2.3.1 目的层内外标志层特征及分布 | 第28-31页 |
2.3.2 标准层控制对比 | 第31-32页 |
2.4 河流沉积模式指导对比 | 第32-33页 |
2.5 封闭骨架剖面逐级控制闭合对比 | 第33-35页 |
2.5.1 封闭骨干剖面的优选 | 第33-34页 |
2.5.2 封闭骨干剖面的精细对比、闭合验证 | 第34页 |
2.5.3 封闭骨架剖面外井的对比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单期河流旋回层序平面微相研究 | 第35-50页 |
3.1 物源分析 | 第35-37页 |
3.1.1 前人观点 | 第35页 |
3.1.2 地层厚度特征 | 第35页 |
3.1.3 砂地比特征 | 第35-36页 |
3.1.4 密井网区单砂体解剖 | 第36-37页 |
3.2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 第37-43页 |
3.2.1 前人对盒8段沉积相类型观点 | 第37页 |
3.2.2 盒8段沉积相类型及其典型特征 | 第37-39页 |
3.2.3 测井微相模式建立 | 第39-43页 |
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3-48页 |
3.4 沉积演化分析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不同沉积微相储层构型研究 | 第50-67页 |
4.1 储层构型要素与内部夹层类型、特征分析 | 第50-52页 |
4.1.1 储层构型要素 | 第50页 |
4.1.2 储层内部夹层类型、特征 | 第50-52页 |
4.2 储层构型参数、构型模式研究 | 第52-67页 |
4.2.1 单一河道边界确定 | 第52-53页 |
4.2.2 点坝内部构型解剖 | 第53-57页 |
4.2.3 辫状河构型单元的定量参数 | 第57-67页 |
第五章 三维地质建模及井网适应性研究 | 第67-78页 |
5.1 建模方法和思路 | 第67页 |
5.2 构造模型建立 | 第67-68页 |
5.2.1 网格划分 | 第67-68页 |
5.2.2 构造模型建立 | 第68页 |
5.3 沉积相模型建立 | 第68-71页 |
5.4 相控属性模型建立 | 第71-73页 |
5.4.1 孔隙度模型 | 第71-72页 |
5.4.2 渗透率模型 | 第72页 |
5.4.3 饱和度模型 | 第72-73页 |
5.5 模型质量控制 | 第73-74页 |
5.6 井网适应性分析 | 第74-78页 |
5.6.1 有效砂体规模分析井网适应性 | 第74-76页 |
5.6.2 压力恢复分析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