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1.2.1 金属酞菁合成方法简介 | 第17-18页 |
1.2.2 平面双核金属酞菁的合成 | 第18-19页 |
1.2.3 金属酞菁羧酸衍生物的合成 | 第19-23页 |
1.2.4 金属酞菁的结构表征方法研究 | 第23-25页 |
1.3 金属酞菁在催化氧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5-34页 |
1.3.1 金属酞菁的结构与其催化性能的关系 | 第25-27页 |
1.3.2 金属酞菁催化氧化环己烷 | 第27-29页 |
1.3.3 金属酞菁催化氧化脱硫醇 | 第29-33页 |
1.3.4 金属酞菁催化氧化其它化合物 | 第33-34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4-36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6-39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的建立及酞菁中金属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39-66页 |
2.1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2.2 本论文使用的主要分析仪器 | 第41-42页 |
2.3 酞菁中金属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42-65页 |
2.3.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42页 |
2.3.2 双核单金属酞菁衍生物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42-58页 |
2.3.3 双核双金属酞菁衍生物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58-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3章 双核单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合成 | 第66-8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66-70页 |
3.1.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66-67页 |
3.1.2 合成原理及实验操作 | 第67-70页 |
3.2 双核酞菁钴衍生物的合成 | 第70-79页 |
3.2.1 实验操作过程的优化 | 第70-73页 |
3.2.2 双核酞菁钴衍生物最佳合成条件探索 | 第73-79页 |
3.3 双核酞菁铜衍生物的合成 | 第79页 |
3.4 双核酞菁铁衍生物的合成 | 第79-81页 |
3.5 双核单金属酞菁衍生物碱性水解溶液的UV-VIS光谱分析 | 第81-84页 |
3.5.1 水解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1-82页 |
3.5.2 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最适宜水解时间探索 | 第82-8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双核双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合成 | 第85-98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85-86页 |
4.2 双核酞菁钴铜衍生物的合成 | 第86-87页 |
4.3 双核酞菁铁铜衍生物的合成 | 第87-90页 |
4.3.1 金属盐等量时双核酞菁铁铜衍生物的合成 | 第87-88页 |
4.3.2 提高双核酞菁铁铜中铁含量探索 | 第88-89页 |
4.3.3 铁铜盐比例不同对产物铁含量的影响 | 第89-90页 |
4.4 双核酞菁铁钴衍生物的合成 | 第90-92页 |
4.4.1 金属盐等量时双核酞菁铁钴的合成 | 第90-91页 |
4.4.2 提高双核酞菁铁钴中铁含量的探索 | 第91页 |
4.4.3 铁钴盐比例不同对产物铁含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4.5 双核双金属酞菁衍生物最适宜水解时间探索 | 第92-97页 |
4.5.1 双核酞菁铁钴中间产物水解 | 第92-94页 |
4.5.2 双核酞菁铁铜中间产物水解 | 第94-95页 |
4.5.3 双核酞菁钴铜中间产物水解 | 第95-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第98-118页 |
5.1 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的UV-VIS光谱分析 | 第98-104页 |
5.1.1 实验部分 | 第98页 |
5.1.2 双核单金属酞菁衍生物UV-Vis光谱分析 | 第98-102页 |
5.1.3 双核双金属酞菁衍生物UV-Vis光谱分析 | 第102-104页 |
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4-106页 |
5.3 核磁共振谱(1HNMR)分析 | 第106-110页 |
5.4 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 第110-112页 |
5.5 羧基双核金属酞菁元素分析 | 第112-113页 |
5.6 热重分析 | 第113-114页 |
5.7 各种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溶解性对比 | 第114-11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6章 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催化氧化环己烷性能 | 第118-141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118-120页 |
6.1.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118-119页 |
6.1.2 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 | 第119-120页 |
6.2 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20-127页 |
6.2.1 色谱分析条件 | 第120-121页 |
6.2.2 产物的定性检测 | 第121-124页 |
6.2.3 产物定量分析标准曲线 | 第124-127页 |
6.2.4 催化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指标评价 | 第127页 |
6.3 双核单金属酞菁衍生物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第127-134页 |
6.3.1 不同单金属酞菁衍生物催化氧化性能 | 第127-129页 |
6.3.2 双核酞菁铁衍生物最佳反应条件探索 | 第129-134页 |
6.4 双核双金属酞菁衍生物催化氧化环己烷性能研究 | 第134-135页 |
6.4.1 双核双金属酞菁衍生物催化性能 | 第134-135页 |
6.4.2 双核酞菁铁铜衍生物协同效应考察 | 第135页 |
6.5 双核与单核金属酞菁衍生物催化氧化性能对比 | 第135-140页 |
6.5.1 酞菁铁及其衍生物催化氧化环己烷性能 | 第136页 |
6.5.2 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催化氧化性能 | 第136-137页 |
6.5.3 醇酮选择性较低的原因探索 | 第137-139页 |
6.5.4 双核酞菁铁与酞菁铁、卟啉铁催化性能对比 | 第139-14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7章 双核酞菁钴衍生物催化氧化脱硫醇性能 | 第141-158页 |
7.1 实验部分 | 第141-143页 |
7.1.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141-142页 |
7.1.2 实验操作 | 第142-143页 |
7.2 双核酞菁钴衍生物对各种硫醇的脱除性能 | 第143-148页 |
7.2.1 CoBPc对正丁硫醇的脱除性能 | 第143-144页 |
7.2.2 CoBPc对叔丁硫醇的脱除性能 | 第144-146页 |
7.2.3 CoBPc对正辛硫醇的脱除性能 | 第146-147页 |
7.2.4 CoBPc碱液放置时间对脱硫醇活性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7.3 负载双核酞菁钴衍生物对硫醇的脱除性能 | 第148-156页 |
7.3.1 CoBPc-AC对各种硫醇的脱除性能 | 第148-152页 |
7.3.2 CoBPc-AC对FCC汽油的脱硫醇性能 | 第152-153页 |
7.3.3 不同合成温度所得负载催化剂对汽油脱硫醇活性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7.3.4 负载单双核酞菁钴衍生物对汽油的脱硫醇活性比较 | 第154-155页 |
7.3.5 负载CoBPcC与CoSPc催化剂寿命考察 | 第155-15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