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大肠杆菌多酶自组装合成衣康酸及代谢工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综述第14-37页
    1.1 衣康酸概述第14-18页
        1.1.1 衣康酸的理化性质及用途第14页
        1.1.2 衣康酸的生产方法第14-18页
            1.1.2.1 衣康酸的生物合成机理研究第15页
            1.1.2.2 化学合成法第15-16页
            1.1.2.3 生物发酵法第16-18页
    1.2 多酶组装第18-29页
        1.2.1 胞内多酶级联反应概述第19-20页
        1.2.2 多酶组装第20-21页
        1.2.3 多酶组装策略的研究进展第21-29页
            1.2.3.1 直接蛋白融合组装第21-22页
            1.2.3.2 多酶共固定第22-25页
            1.2.3.3 二维或三维支架介导的组装第25-28页
            1.2.3.4 基于细胞器改造的多酶定位第28-29页
    1.3 大肠杆菌代谢途径改造第29-34页
        1.3.1 代谢工程概述第29-30页
        1.3.2 基因编辑策略第30-32页
            1.3.2.1 基因重组技术第31页
            1.3.2.2 序列特异性核酸酶编辑技术第31-32页
        1.3.3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代谢途径改造第32-34页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34-35页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第35-37页
第2章 大肠杆菌胞内双酶自组装体系的建立第37-64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实验材料第38-41页
        2.2.1 主要试剂第38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第38-39页
        2.2.3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39-40页
        2.2.4 菌株与质粒第40页
        2.2.5 引物第40-41页
        2.2.6 主要应用软件、网站第41页
    2.3 实验方法第41-53页
        2.3.1 土曲霉中乌头酸脱羧酶基因cadA的获取第41-45页
        2.3.2 CAD和ACN相关蛋白的克隆与表达第45-50页
        2.3.3 蛋白浓缩与酶活检测第50-51页
        2.3.4 底物抑制研究第51页
        2.3.5 蛋白分子量分析第51-52页
        2.3.6 胞外双酶自组装体表征第52页
        2.3.7 双酶自组装菌株构建及其催化效率分析第52-5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3-62页
        2.4.1 获取乌头酸酶(ACN)和乌头酸脱羧酶(CAD)基因第53页
        2.4.2 胞内异源双酶组装实验思路第53-54页
        2.4.3 乌头酸酶ACN与乌头酸脱羧酶CAD的表达,纯化及酶活分析第54-56页
        2.4.4 蛋白酶的分子量鉴定第56-58页
        2.4.5 动态光散射(DLS)表征胞外自组装过程第58-59页
        2.4.6 pH、温度对自组装菌催化性质的影响第59-60页
        2.4.7 双酶自组装产衣康酸菌株性能表征第60-61页
        2.4.8 产物抑制研究第61-62页
    2.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3章 大肠杆菌胞内三酶自组装体系的建立第64-85页
    3.1 引言第64-65页
    3.2 实验材料第65-68页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65页
        3.2.2 主要仪器设备第65-66页
        3.2.3 菌株与质粒第66页
        3.2.4 引物第66-68页
        3.2.5 主要应用软件、网站第68页
    3.3 实验方法第68-73页
        3.3.1 柠檬酸合酶gltA、乌头酸酶acnA和乌头酸脱羧酶cadA基因的获取第68页
        3.3.2 三酶线性随机自组装相关质粒构建第68-70页
        3.3.3 顺序自组装相关质粒构建第70页
        3.3.4 顺序自组装模式筛选第70-71页
        3.3.5 蛋白表达、纯化及SDS-PAGE检测第71页
        3.3.6 酶活检测第71页
        3.3.7 胞外多酶组装体的构建及理化性质分析第71-72页
        3.3.8 三分子荧光互补(TFFC)实验的质粒构建与共表达第72页
        3.3.9 荧光分析第72-73页
        3.3.10 摇瓶培养基优化第73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73-83页
        3.4.1 三酶线性随机自组装实验思路第73-74页
        3.4.2 顺序自组装实验思路及最优选择第74-76页
        3.4.3 柠檬酸合酶GA、乌头酸酶ACN与乌头酸脱羧酶CAD的表达,纯化及酶活检测第76-77页
        3.4.4 动态光散射(DLS)分析胞外自组装过程第77-78页
        3.4.5 SEM、FE-SEM及AFM表征胞外自组装体第78-79页
        3.4.6 TFFC验证胞内自组装第79-81页
        3.4.7 胞内三酶线性随机自组装菌和多酶反应器自组装菌的催化能力第81-83页
    3.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4章 基于CRISPR-Cas9技术改造大肠杆菌代谢途径及高产衣康酸菌株的构建第85-102页
    4.1 引言第85-86页
    4.2 实验材料第86-89页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86页
        4.2.2 主要仪器设备第86页
        4.2.3 菌株与质粒第86-87页
        4.2.4 引物第87-89页
        4.2.5 主要应用软件、网站第89页
    4.3 实验方法第89-94页
        4.3.1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工具pCas和pTarget质粒的获取第90页
        4.3.2 目的基因的定位与靶向序列N20+PAM的确定第90-91页
        4.3.3 敲除基因上下游序列第91页
        4.3.4 敲除质粒的构建第91-92页
        4.3.5 大肠杆菌电转感受态的制备第92页
        4.3.6 CRISPR-Cas9基因编辑及质粒消除第92-93页
        4.3.7 基因敲除菌感受态制备与转化第93页
        4.3.8 组装敲除菌摇瓶发酵培养基优化第93-9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94-100页
        4.4.1 CRISPR-Cas技术敲除基因结果分析第94-95页
        4.4.2 敲除乙醛酸途径基因aceA对衣康酸产量的影响第95-96页
        4.4.3 敲除TCA循环中异柠檬酸下游途径基因对菌株表型及衣康酸产量的影响第96-97页
        4.4.4 敲除葡萄糖磷酸转移酶系统和副产物代谢途径相关酶对衣康酸产量的影响第97-99页
        4.4.5 最优化敲除自组装菌中副产物积累与分析第99-100页
    4.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9页
附件第119-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攻读博士学棚间取得的成果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控定向细胞片技术的构建及相关机制分析
下一篇:DNA双链断裂修复信号通路选择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