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4页 |
1.1 引言 | 第11-15页 |
1.2 硅纳米材料概述 | 第15-19页 |
1.3 硅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1 硅纳米线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2 荧光硅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 | 第20-23页 |
1.4 本文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4页 |
第二章 多功能硅纳米线用于肿瘤细胞的光热-化疗联合治疗 | 第34-67页 |
2.1 前言 | 第34-3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6-44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6-39页 |
2.2.2 金纳米颗粒修饰的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3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0页 |
2.2.4 多巴胺修饰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0页 |
2.2.5 制备金纳米颗粒、磁性纳米粒子修饰的多功能硅纳米线(MFSiNW) | 第40-41页 |
2.2.6 制备负载阿霉素的多功能硅纳米线复合物(DOX@MFSiNW) | 第41页 |
2.2.7 光热曲线测定 | 第41页 |
2.2.8 阿霉素释放行为研究 | 第41-42页 |
2.2.9 聚乙二醇修饰MFSiNW和DOX@MFSiNW复合物 | 第42页 |
2.2.10 细胞培养与处理 | 第42页 |
2.2.11 细胞共聚焦显微镜成像 | 第42-43页 |
2.2.12 荧光激活细胞分选细胞分析 | 第43页 |
2.2.13 细胞台盼蓝染色 | 第43页 |
2.2.14 MTT试验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1页 |
2.3.1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46页 |
2.3.2 多功能硅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 | 第46-52页 |
2.3.3 DOX@MFSiNW复合物的表征 | 第52-54页 |
2.3.4 DOX@MFSiNW复合物的光热效应 | 第54-55页 |
2.3.5 DOX@MFSiNW复合物阿霉素的释放行为 | 第55-56页 |
2.3.6 聚乙二醇修饰的多功能硅纳米线的毒性研究 | 第56-57页 |
2.3.7 近红外激光与磁场双作用下细胞的摄取以及多功能硅纳米线的胞内分布 | 第57-59页 |
2.3.8 DOX@MFSiNW复合物的光热-化疗治疗效果 | 第59-61页 |
2.4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第三章 多功能荧光硅纳米颗粒用于耐药细胞的基因-化疗联合治疗 | 第67-109页 |
3.1 前言 | 第67-7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0-82页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70-74页 |
3.2.2 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74页 |
3.2.3 SiNP-DOX复合物的制备 | 第74页 |
3.2.4 SiNP-DOX/siRNA复合物的制备及稳定性表征 | 第74-75页 |
3.2.5 siRNA的释放行为研究 | 第75页 |
3.2.6 阿霉素的释放行为研究 | 第75页 |
3.2.7 细胞培养与处理 | 第75-76页 |
3.2.8 MCF-7/ADR细胞耐药性的验证 | 第76-80页 |
3.2.9 SiNP-DOX/siRNA在MCF-7/ADR细胞内的实时分布成像 | 第80页 |
3.2.10 SiNP-DOX/siRNA复合物对MDR1基因的沉默效率研究 | 第80-82页 |
3.2.11 SiNP-DOX/siRNA复合物治疗效果研究 | 第8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2-104页 |
3.3.1 多功能硅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82-86页 |
3.3.2 多功能硅纳米颗粒稳定性研究 | 第86-88页 |
3.3.3 多功能硅纳米颗粒释放行为研究 | 第88-91页 |
3.3.4 抗药细胞模型的选取与耐药性的验证 | 第91-92页 |
3.3.5 SiNP-DOX/siRNA复合物在细胞内的实时成像以及分布 | 第92-96页 |
3.3.6 SiNP-DOX/siRNA复合物对MDR1基因的沉效率研究 | 第96-98页 |
3.3.7 细胞内阿霉素的富集 | 第98-100页 |
3.3.8 SiNP-DOX/siRNA复合物的治疗效果研究 | 第100-104页 |
3.4 结论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109-110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 第110页 |
4.3 研究展望 | 第110-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完成或已发表的论文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