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和白音华褐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赋存形态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8-27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8页 |
1.2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3 萃取在煤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1.4 热溶在煤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页 |
1.5 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的赋存形态研究 | 第23-25页 |
1.6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2 实验设备和方法 | 第27-33页 |
2.1 煤样选取 | 第27页 |
2.2 实验设备与试剂 | 第27-28页 |
2.3 热重分析仪 | 第28页 |
2.4 煤中总酸性基、羧基及酚羟基的测定 | 第28-30页 |
2.5 常温超声辅助萃取 | 第30页 |
2.6 热溶实验 | 第30-31页 |
2.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页 |
2.8 GC/MS分析 | 第31页 |
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1-32页 |
2.10 实时直接分析质谱分析 | 第32页 |
2.11 大气压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 第32-33页 |
3 煤的超声辅助萃取 | 第33-54页 |
3.1 煤样分析与表征 | 第33-38页 |
3.2 常温超声辅助萃取 | 第38-40页 |
3.3 萃取物的分析 | 第40-48页 |
3.4 萃余物的分析 | 第48-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萃余煤的热溶 | 第54-79页 |
4.1 热溶物产率 | 第54页 |
4.2 热溶物的分析 | 第54-73页 |
4.3 热溶残渣的分析 | 第73-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5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9-80页 |
5.1 结论 | 第79页 |
5.2 创新点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附录 | 第88-89页 |
作者简历 | 第89-9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