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4页 |
1.2.1 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方法的发展 | 第9-11页 |
1.2.2 神经网络和神经PID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模糊自适应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模型分析 | 第16-28页 |
2.1 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 | 第16-19页 |
2.1.1 同步发电机的功角特性 | 第16-17页 |
2.1.2 同步发电机与电网并联运行的静态稳定 | 第17-18页 |
2.1.3 同步发电机与电网并联运行的动态稳定 | 第18-19页 |
2.2 资源分配网络 | 第19-22页 |
2.2.1 RAN网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2.2 RAN网络的学习算法 | 第20-21页 |
2.2.3 RAN网络的优缺点 | 第21-22页 |
2.3 单神经元PID控制器 | 第22-24页 |
2.3.1 PID控制原理 | 第22页 |
2.3.2 数字PID控制 | 第22-23页 |
2.3.3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 | 第23-24页 |
2.4 模糊控制 | 第24-27页 |
2.4.1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24页 |
2.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24-27页 |
2.4.3 模糊控制的优缺点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发电机并联运行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28-44页 |
3.1 单机无穷大系统建模 | 第28-35页 |
3.1.1 同步发电机电磁暂态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28-32页 |
3.1.2 单机无穷大系统 | 第32-33页 |
3.1.3 单机无穷大系统的Simulink建模 | 第33-35页 |
3.2 双机并联运行系统的建模 | 第35-39页 |
3.2.1 并联运行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35页 |
3.2.2 双机并联运行系统结构 | 第35-36页 |
3.2.3 双机并联运行系统的Simulink建模 | 第36-39页 |
3.3 双机并联运行系统的仿真曲线分析 | 第39-43页 |
3.3.1 电网三相短路故障 | 第39-40页 |
3.3.2 发电机机械转矩 5%阶跃变化 | 第40-42页 |
3.3.3 负载电流变化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神经PID的发电机励磁自适应控制 | 第44-61页 |
4.1 基于RAN整定的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第44-46页 |
4.1.1 RAN网络PID整定原理 | 第44-45页 |
4.1.2 基于RAN网络的自适应PID控制流程 | 第45-46页 |
4.2 单机无穷大系统的神经PID自适应励磁控制 | 第46-52页 |
4.2.1 励磁控制器的设计 | 第46-48页 |
4.2.2 仿真曲线对比分析 | 第48-52页 |
4.3 双机并联运行系统的神经PID自适应励磁控制 | 第52-60页 |
4.3.1 电网三相短路 | 第54-55页 |
4.3.2 发电机参考电压阶跃变化 | 第55-57页 |
4.3.3 发电机机械转矩阶跃变化 | 第57-58页 |
4.3.4 总线电流扰动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基于模糊PID的发电机励磁自适应控制 | 第61-72页 |
5.1 基于模糊规则表的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第61-64页 |
5.1.1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原理 | 第61-64页 |
5.1.2 模糊PID工作流程 | 第64页 |
5.2 双机并联运行系统的模糊PID自适应励磁控制 | 第64-71页 |
5.2.1 电网三相短路 | 第65-66页 |
5.2.2 发电机参考电压阶跃变化 | 第66-68页 |
5.2.3 发电机机械转矩阶跃变化 | 第68-69页 |
5.2.4 总线电流扰动 | 第69-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第7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6-77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