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状况分析 | 第9-15页 |
(一) 《晋书》与《晋书·刑法志》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二) 《通典》与《通典·刑典》的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晋书·刑法志》研究 | 第16-34页 |
一、《晋书·刑法志》的编纂背景及原因 | 第16-18页 |
(一) 从《修晋书诏》到《晋书》 | 第16-17页 |
(二) 《晋书》编纂原因的争论 | 第17-18页 |
二、《晋书·刑法志》的编纂特色 | 第18-25页 |
(一) “刑法”地位的回归 | 第18-21页 |
(二) 编纂体裁、体例的借鉴与创新 | 第21-22页 |
(三) “刑法”的理性认识 | 第22-23页 |
(四) 独具匠心的采撰、组织史料 | 第23-25页 |
三、《晋书·刑法志》反映的法律史观 | 第25-34页 |
(一) 越发重视以礼入法的思想 | 第25-27页 |
(二) 继承并发展恤刑慎杀的思想 | 第27-29页 |
(三) 法律上的“以史为鉴”思想 | 第29-34页 |
第二章 《通典·刑典》研究 | 第34-50页 |
一、杜佑与《通典·刑典》的编纂背景 | 第34-35页 |
(一) 杜佑与《通典》 | 第34-35页 |
(二) 《通典·刑典》的编纂背景 | 第35页 |
二、《通典·刑典》的编纂特色 | 第35-43页 |
(一) “刑法”地位的重新认识 | 第35-36页 |
(二) 首创典制体法制通史 | 第36-37页 |
(三) “刑法”认识范围的扩大 | 第37-39页 |
(四) 独具匠心的采撰、组织史料及议论的成功运用 | 第39-43页 |
三、《通典·刑典》反映的法制史观 | 第43-50页 |
(一) 以礼入法的制度建设 | 第43-45页 |
(二) 从轻从简的立法思想 | 第45-47页 |
(三) 注重当代的进步观念 | 第47-50页 |
第三章 《晋书·刑法志》与《通典·刑典》的承前启后 | 第50-62页 |
一、《通典·刑典》对《晋书·刑法志》编纂上的继承与发展 | 第50-56页 |
(一) 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反思 | 第50-51页 |
(二) 对“刑法”范围认识的不断精确 | 第51-54页 |
(三) 编纂体例的逐渐完善 | 第54-56页 |
二、法律史观的不断演进 | 第56-62页 |
(一) 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反思 | 第56-58页 |
(二) 对制度本身更加关注 | 第58-59页 |
(三) 对轻刑主义的不断发展 | 第59-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