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跳移动无线自组织网络容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MANET容量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MANET容量研究基础及NS2介绍 | 第18-33页 |
2.1 MANET容量及时延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 容量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2.2.1 渐进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2.2 网络论方法 | 第20页 |
2.2.3 信息论方法 | 第20-21页 |
2.2.4 概率论方法 | 第21页 |
2.3 移动模型概述 | 第21-25页 |
2.3.1 独立同分布移动模型 | 第21-22页 |
2.3.2 随机路点移动模型 | 第22页 |
2.3.3 随机步行移动模型 | 第22-23页 |
2.3.4 高斯-马尔科夫移动模型 | 第23-25页 |
2.3.5 参考点组移动模型 | 第25页 |
2.4 网络传输方式 | 第25-27页 |
2.4.1 单播传输 | 第26页 |
2.4.2 多播传输 | 第26-27页 |
2.4.3 广播传输 | 第27页 |
2.5 路由协议简介 | 第27-30页 |
2.5.1 主动路由协议 | 第28-29页 |
2.5.2 按需路由协议 | 第29-30页 |
2.5.3 其他路由协议 | 第30页 |
2.6 仿真软件介绍 | 第30-32页 |
2.6.1 网络仿真软件 | 第30-31页 |
2.6.2 概述NS2 | 第31-32页 |
2.7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参考点组移动模型容量分析 | 第33-50页 |
3.1 系统模型 | 第33-36页 |
3.1.1 干扰模型 | 第33页 |
3.1.2 移动模型 | 第33-34页 |
3.1.3 业务模型 | 第34页 |
3.1.4 网络模型 | 第34-36页 |
3.2 逻辑中心静止情况下网络容量及延时分析 | 第36-44页 |
3.2.1 容量上界的推导 | 第36-38页 |
3.2.2 容量下界的推导 | 第38-40页 |
3.2.3 时延分析 | 第40页 |
3.2.4 仿真及数值分析 | 第40-43页 |
3.2.5 网络大小对容量与时延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 逻辑中心运动情况下网络容量及延时分析 | 第44-49页 |
3.3.1 容量上界的推导 | 第44页 |
3.3.2 容量下界的推导 | 第44-46页 |
3.3.3 时延分析 | 第46-47页 |
3.3.4 仿真及数值分析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随机步行移动模型容量分析 | 第50-67页 |
4.1 随机步行运动模型 | 第50页 |
4.2 容量的推导 | 第50-58页 |
4.2.1 路由策略 | 第50-51页 |
4.2.2 概率分析 | 第51-56页 |
4.2.3 容量的推导 | 第56-58页 |
4.3 时延的推导 | 第58-60页 |
4.3.1 传播时延 | 第58页 |
4.3.2 排队时延 | 第58-60页 |
4.4 数值仿真 | 第60-62页 |
4.5 带有纯中继节点的容量分析 | 第62-65页 |
4.5.1 带有纯中继节点的路由策略 | 第62页 |
4.5.2 容量的分析 | 第62-64页 |
4.5.3 时延及折衷性分析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不同移动模型的路由仿真 | 第67-78页 |
5.1 性能参数的定义 | 第67页 |
5.2 多移动模型下仿真平台的搭建 | 第67-71页 |
5.2.1 节点移动模型的产生 | 第67-69页 |
5.2.2 节点通信模型的产生 | 第69页 |
5.2.3 仿真脚本的执行 | 第69-71页 |
5.3 吞吐量仿真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5.4 平均端到端时延仿真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5.5 分组投递率仿真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7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