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疾病动态测评装置的平衡及运动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平衡功能介绍 | 第10-11页 |
1.2 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2.1 视觉系统 | 第12页 |
1.2.2 本体感觉系统 | 第12-13页 |
1.2.3 前庭系统 | 第13页 |
1.3 平衡能力的评估方法 | 第13-15页 |
1.4 平衡能力的检测方案 | 第15-17页 |
1.4.1 姿势稳定性与平衡能力 | 第15-16页 |
1.4.2 平衡能力的评估方法 | 第16-17页 |
1.5 动态协调能力的运动捕获分析 | 第17-18页 |
1.6 平衡功能评价指标 | 第18页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介绍 | 第20-29页 |
2.1 静态实验仪器介绍 | 第20-23页 |
2.1.1 测力平台 | 第20-21页 |
2.1.2 数据转换公式 | 第21-23页 |
2.2 动态实验仪器介绍 | 第23-27页 |
2.2.1 硬件部分 | 第24-25页 |
2.2.2 坐标转换 | 第25-26页 |
2.2.3 软件部分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青年人静态平衡功能评估 | 第29-37页 |
3.1 实验背景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29-31页 |
3.2.1 检测对象 | 第29页 |
3.2.2 检测姿势 | 第29-30页 |
3.2.3 检测干预机制 | 第30页 |
3.2.4 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3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3.3.1 SD值的计算结果 | 第31-32页 |
3.3.2 K值的计算结果 | 第32-33页 |
3.4 讨论与分析 | 第33-36页 |
3.4.1 视觉的作用 | 第33-34页 |
3.4.2 本体感觉的作用 | 第34-35页 |
3.4.3 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的比较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青年人动态平衡功能评估 | 第37-44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37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37-3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4.3.1 SD值的计算结果 | 第38-39页 |
4.3.2 K值的计算结果 | 第39-40页 |
4.4 讨论与分析 | 第40-43页 |
4.4.1 视觉的作用 | 第40-41页 |
4.4.2 本体感觉的作用 | 第41-42页 |
4.4.3 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的比较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基于Kinect的姿态识别 | 第44-53页 |
5.1 姿态识别技术 | 第44页 |
5.2 步态运动特征识别分类 | 第44-45页 |
5.3 步态识别方法 | 第45-47页 |
5.3.1 实验设备介绍 | 第45-46页 |
5.3.2 骨骼信息的获取 | 第46-47页 |
5.4 实验方案 | 第47-50页 |
5.4.1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5.4.2 特征统计方法 | 第48-49页 |
5.4.3 分类方法 | 第49-50页 |
5.5 实验结果 | 第50-52页 |
5.5.1 分类结果 | 第50页 |
5.5.2 SD和K计算 | 第50-5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