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4-38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24-32页 |
1.2 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1.3 选题依据及来源 | 第33-34页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34-35页 |
1.5 论文实物工作量 | 第35-36页 |
1.6 研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8-49页 |
2.1 研究区范围 | 第38-39页 |
2.2 地质演化简史 | 第39页 |
2.3 地层 | 第39-43页 |
2.4 构造 | 第43-46页 |
2.5 岩浆岩 | 第46-47页 |
2.6 区域矿产 | 第47-49页 |
第三章 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49-98页 |
3.1 东顾山矿床 | 第49-74页 |
3.1.1 地层 | 第49-50页 |
3.1.2 构造 | 第50页 |
3.1.3 岩浆岩 | 第50-53页 |
3.1.4 矿化特征 | 第53-54页 |
3.1.5 围岩蚀变 | 第54-57页 |
3.1.6 成矿期次 | 第57-58页 |
3.1.7 流体包裹体 | 第58-60页 |
3.1.8 脉石矿物主微量元素 | 第60-67页 |
3.1.9 矿物H、O、S、Pb同位素 | 第67-69页 |
3.1.10 流体性质与来源 | 第69-74页 |
3.2 阮家湾矿床 | 第74-79页 |
3.3 桂林郑矿床 | 第79-85页 |
3.4 高家塝矿床 | 第85-90页 |
3.5 其他含白钨矿矿床 | 第90-95页 |
3.6 小结 | 第95-98页 |
第四章 钨矿床成岩成矿时代 | 第98-112页 |
4.1 成岩年龄 | 第98-101页 |
4.2 成矿年龄 | 第101-102页 |
4.3 钨成矿时代划分 | 第102-105页 |
4.4 小结 | 第105-112页 |
第五章 钨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 | 第112-146页 |
5.1 钨矿床成矿岩体 | 第112-117页 |
5.2 岩浆锆石 | 第117-126页 |
5.3 与钦杭和南岭成矿带对比 | 第126-138页 |
5.4 岩浆成矿专属性 | 第138-140页 |
5.5 小结 | 第140-146页 |
第六章 白钨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146-172页 |
6.1 样品采样 | 第146页 |
6.2 白钨矿矿物学特征 | 第146-154页 |
6.3 白钨矿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54-161页 |
6.4 成矿流体特征 | 第161-164页 |
6.5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64-165页 |
6.6 找矿指示矿物(RIM/discriminator) | 第165-168页 |
6.7 小结 | 第168-172页 |
第七章 钨矿床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 | 第172-182页 |
7.1 钨矿床成矿规律 | 第172-180页 |
7.1.1 三阶段钨矿床作用 | 第172-173页 |
7.1.2 空间分布规律 | 第173-174页 |
7.1.3 基底控矿 | 第174-176页 |
7.1.4 南钨北扩 | 第176-177页 |
7.1.5 成矿岩体专属性 | 第177-179页 |
7.1.6 陆内俯冲成矿 | 第179-180页 |
7.2 钨矿床成矿模式 | 第180-182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182-186页 |
8.1 结论 | 第182-184页 |
8.2 存在问题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227-229页 |
附录 (测试方法) | 第229-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