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民间借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民间借贷的形式 | 第12-22页 |
第一节 个体之间的民间借贷 | 第13-15页 |
一 传统个体民间借贷 | 第13-14页 |
二 边区新型个体民间借贷关系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民间互助借贷 | 第15-19页 |
一 请会 | 第15-16页 |
二 义仓 | 第16-17页 |
三 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商号借贷 | 第19-20页 |
第四节 钱号借贷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民间借贷的担保方式 | 第22-30页 |
第一节 质押 | 第23-24页 |
一 关于“质”的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二 边区“质”的情况 | 第24页 |
第二节 抵押 | 第24-27页 |
一 关于“押”的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二 边区“押”的情况 | 第25-27页 |
第三节 保证 | 第27-30页 |
一 关于“保”的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二 边区“保”的情况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民间借贷的社会基础 | 第30-39页 |
第一节 经济环境因素 | 第30-31页 |
一 生活所需 | 第30-31页 |
二 生产所需 | 第31页 |
第二节 政治环境因素 | 第31-35页 |
一 边区政治形势所需 | 第32页 |
二 政府所需 | 第32-35页 |
第三节 传统民间借贷习惯 | 第35-39页 |
一 传统借贷主体、利率习惯 | 第36页 |
二 借贷担保的习惯 | 第36页 |
三 债务清偿习惯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民间借贷的经验与意义 | 第39-46页 |
第一节 边区民间借贷的经验 | 第39-41页 |
一 发展民间借贷需要正确的指导方针 | 第39-40页 |
二 发展民间借贷需要开展实践工作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边区民间借贷的意义 | 第41-46页 |
一 对民众生产生活的意义 | 第41-43页 |
二 对政府工作的意义 | 第43-44页 |
三 对后世的意义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