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蔬菜园艺论文--白菜类论文--菜薹论文

菜心非特异性脂转移蛋白基因(nsLTP)的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农业土壤及农作物中PAEs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非特异性脂转移蛋白研究进展第14-19页
        1.3.1 植物非特异性脂转移蛋白的分类第15-16页
        1.3.2 非特异性脂转移蛋白的结构第16-17页
        1.3.3 植物非特异性脂转移蛋白的脂质结合和转移活性第17-18页
        1.3.4 植物非特异性脂转移蛋白的其他功能第18-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菜心nsLTP基因的全长克隆及其蛋白结构预测第20-33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2.1.1 实验材料第20页
        2.1.2 试剂及仪器第20-21页
        2.1.3 RNA提取第21-22页
        2.1.4 nsLTP基因全长克隆第22-23页
        2.1.5 nsLTP基因测序序列分析及其蛋白结构预测分析第23-2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4-31页
        2.2.1 总RNA分析第24页
        2.2.2 nsLTP基因全长克隆第24-25页
        2.2.3 nsLTP基因序列分析第25页
        2.2.4 nsLTP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第25页
        2.2.5 nsLTP蛋白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第25-27页
        2.2.6 nsLTP蛋白疏水性分析第27-28页
        2.2.7 nsLTP蛋白信号肽及跨膜结构预测第28-29页
        2.2.8 nsLTP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第29-30页
        2.2.9 nsLTP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第30页
        2.2.10 nsLTP蛋白三级结构预测第30-31页
    2.3 讨论第31-32页
    2.4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重组质粒pET-32a-nsLTP的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验证第33-49页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3-35页
        3.1.1 实验材料第33-34页
        3.1.2 试剂及仪器第34页
        3.1.3 溶液配制第34-35页
    3.2 实验方法第35-42页
        3.2.1 菜心RNA提取第35页
        3.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35-36页
        3.2.3 目的基因nsLTP克隆第36-37页
        3.2.4 pET-32a(+)质粒提取第37-38页
        3.2.5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第38页
        3.2.6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BL21 (DE3)第38-39页
        3.2.7 重组质粒菌落PCR验证验证第39页
        3.2.8 重组质粒小量诱导表达及蛋白检测第39-41页
        3.2.9 重组蛋白提取纯化第41页
        3.2.10 重组蛋白的WB检测第41-4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3.3.1 重组质粒菌落PCR鉴定第42-43页
        3.3.2 重组质粒诱导表达及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分析第43-44页
        3.3.3 诱导条件的优化第44-45页
        3.3.4 重组质粒诱导表达蛋白的纯化第45-46页
        3.3.5 重组蛋白WB检测第46页
    3.4 讨论第46-47页
    3.5 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nsLTP的亚细胞定位第49-55页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9-51页
        4.1.1 实验材料第49页
        4.1.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9页
        4.1.3 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第49-50页
        4.1.4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第50-51页
        4.1.5 农杆菌介导转化洋葱表皮细胞第51页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3页
        4.2.1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第51-52页
        4.2.2 pBI-121-GFP-nsLTP融合蛋白亚细胞定位第52-53页
    4.3 讨论第53-54页
    4.4 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nsLTP蛋白分子对接模拟结合第55-59页
    5.1 对接模拟方法第5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5-57页
    5.3 讨论第57-58页
    5.4 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6.1 结论第59-60页
    6.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1页
缩略词表第71-72页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功能生物传感平台P-DNA@MOF的构建及其对汞离子、银离子和生物硫醇的选择性检测
下一篇: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对非水相吸收剂捕集二氧化碳的调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