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1.3.2 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1.3.3 实地调研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6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 第19-21页 |
2.2.1 社区的界定以及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概念、层次划分 | 第19-20页 |
2.2.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3 全域旅游 | 第21-22页 |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3页 |
2.5 点轴系统理论 | 第23-24页 |
2.6 产品差异化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址山镇乡村旅游开发的区位环境分析 | 第25-31页 |
3.1 基本概况 | 第25-27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25-26页 |
3.1.2 交通区位 | 第26页 |
3.1.3 经济区位 | 第26-27页 |
3.1.4 市场区位 | 第27页 |
3.2 址山镇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 第27-31页 |
3.2.1 内部环境分析 | 第27-29页 |
3.2.2 外部环境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址山镇乡村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1-35页 |
4.1 址山镇乡村旅游的开发概况 | 第31-32页 |
4.1.1 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 | 第31页 |
4.1.2 乡村旅游产品转型速度加快,竞争加剧 | 第31页 |
4.1.3 已经成功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产品 | 第31-32页 |
4.2 址山镇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4.2.1 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亟待提高 | 第32页 |
4.2.2 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 第32页 |
4.2.3 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突出 | 第32页 |
4.2.4 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 第32-35页 |
第五章 址山镇乡村旅游开发与定位 | 第35-45页 |
5.1 址山镇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 第35-38页 |
5.2 址山镇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 | 第38页 |
5.3 址山镇乡村旅游开发的形象定位 | 第38-39页 |
5.4 址山镇乡村旅游理念定位 | 第39页 |
5.4.1 农旅结合,文旅互动 | 第39页 |
5.4.2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 第39页 |
5.5 址山镇乡村旅游空间定位 | 第39-41页 |
5.5.1 两心: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 第40页 |
5.5.2 两廊:山水生态旅游廊道、低碳休闲旅游廊道 | 第40-41页 |
5.5.3 一环两片区 | 第41页 |
5.6 址山镇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 第41-42页 |
5.6.1 秉承“全域旅游”理念,促进产业融合 | 第41页 |
5.6.2 区域联动,整合创新 | 第41-42页 |
5.6.3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 第42页 |
5.7 址山镇乡村旅游开发的目标 | 第42-45页 |
5.7.1 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 | 第42页 |
5.7.2 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第42-43页 |
5.7.3 打造广东省最大自驾车露营地 | 第43页 |
5.7.4 完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基地建设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址山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 第45-51页 |
6.1 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 第45-46页 |
6.1.1 云乡水库生态休闲旅游产品 | 第45页 |
6.1.2 龙母娘生态旅游区 | 第45-46页 |
6.1.3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 第46页 |
6.2 养生度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 第46-47页 |
6.2.1 木坑生态休闲度假区 | 第46页 |
6.2.2 云乡生态养老疗养基地 | 第46页 |
6.2.3 将军陂(含锣鼓潭)休闲度假区 | 第46-47页 |
6.3 人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 第47-48页 |
6.3.1 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 第47页 |
6.3.2 文化类旅游产品开发 | 第47页 |
6.3.3 商贸类旅游产品开发 | 第47-48页 |
6.4 节事类旅游产品开发 | 第48-51页 |
第七章 址山镇乡村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 | 第51-59页 |
7.1 乡村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原则 | 第51-52页 |
7.1.1 保护优先原则 | 第51页 |
7.1.2 可持续性原则 | 第51页 |
7.1.3 多方参与原则 | 第51-52页 |
7.1.4 依法保护原则 | 第52页 |
7.2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保护措施 | 第52-55页 |
7.2.1 山林类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 第52-53页 |
7.2.2 湿地类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 第53页 |
7.2.3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 第53-54页 |
7.2.4 文物建筑类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 第54页 |
7.2.5 民风民俗类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 第54-55页 |
7.3 乡村旅游资源的环境综合保护措施 | 第55-56页 |
7.3.1 政策法规措施 | 第55-56页 |
7.3.2 行政措施 | 第56页 |
7.3.3 经营管理措施 | 第56页 |
7.4 乡村的旅游资源的社区整理措施 | 第56-59页 |
第八章 址山镇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 第59-63页 |
8.1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 | 第59-60页 |
8.2 打造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提高竞争力 | 第60页 |
8.3 加强人才培训,增加人才储备 | 第60-61页 |
8.4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 第61页 |
8.5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宣传效果 | 第61-63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