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

滨海地区深基坑性状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临海、临江深基坑第12-13页
        1.1.2 滨海相软黏土深基坑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波浪-海床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第14-17页
        1.2.2 波浪与海床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第17-19页
        1.2.3 波浪与海岸结构物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第19-22页
        1.2.4 基坑的实测性状研究第22页
        1.2.5 基坑抗隆起稳定性研究第22-23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3-26页
第2章 临海基坑波浪模型试验方案第26-42页
    2.1 工程背景第26-27页
    2.2 试验模型设计第27-29页
    2.3 试验组次设计第29页
    2.4 试验设备第29-37页
        2.4.1 浙大波浪流多功能水槽第29-31页
        2.4.2 模型箱第31页
        2.4.3 底部钢架及引流斜坡第31-32页
        2.4.4 挡土墙第32-33页
        2.4.5 防波堤第33页
        2.4.6 测量系统第33-37页
    2.5 试验土样性状第37-38页
    2.6 试验过程第38-41页
    2.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波浪作用下临海基坑的超孔压响应研究第42-100页
    3.1 临海基坑周围的超孔压响应规律第42-53页
        3.1.1 海床表面的动水压力第42-43页
        3.1.2 模型内部的超孔压响应第43-53页
    3.2 波浪要素变化对基坑周围超孔压响应的影响第53-79页
        3.2.1 波高H的变化对超孔压响应的影响第54-63页
        3.2.2 周期T的变化对超孔压响应的影响第63-73页
        3.2.3 水深h的变化对超孔压响应的影响第73-79页
    3.3 挡墙入土深度d对基坑周围超孔压响应的影响第79-87页
        3.3.1 d=20cm时的超孔压响应第79-82页
        3.3.2 不同挡墙入土深度下超孔压响应的对比第82-87页
    3.4 防波堤距离f对基坑周围超孔压响应的影响第87-92页
        3.4.1 f=90cm时的超孔压响应第87-89页
        3.4.2 防波堤距离变化对超孔压响应的影响第89-92页
    3.5 波浪对挡墙水土压力及基坑稳定性影响的定性讨论第92-94页
    3.6 本章小结第94-96页
    3.7 附录第96-100页
第4章 复杂环境下某深厚软土基坑的实测性状研究第100-116页
    4.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第100-101页
        4.1.1 工程概况第100-101页
        4.1.2 工程地质条件第101页
    4.2 基坑支护方案及施工工况第101-103页
    4.3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情况第103页
    4.4 监测结果分析第103-114页
        4.4.1 坑壁土体水平位移第104-109页
        4.4.2 地表沉降第109-112页
        4.4.3 内支撑轴力第112-113页
        4.4.4 土压力第113-114页
    4.5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5章 基于HCA试验的各向异性软黏土基坑抗隆起稳定分析第116-134页
    5.1 基于HCA试验的杭州软黏土强度各向异性特性第116-118页
    5.2 均质软黏土基坑抗隆起稳定性上限分析第118-127页
        5.2.1 破坏模式的选取第118-119页
        5.2.2 基坑抗隆起稳定的塑性上限解第119-123页
        5.2.3 参数影响分析第123-125页
        5.2.4 实例分析第125-127页
    5.3 非均质软黏土基坑抗隆起稳定性上限分析第127-132页
        5.3.1 非均质土体强度的简化第127-128页
        5.3.2 基坑抗隆起稳定的塑性上限解第128-131页
        5.3.3 参数影响分析第131-132页
    5.4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8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134-137页
    6.2 进一步工作建议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4页
附录 作者简介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包头蒙古行研究(1846-1949)
下一篇:基于公共空间营造的上窑古镇再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