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BI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10-12页 |
1.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2-13页 |
1.4 黄龙跳水馆基本情况及重难点 | 第13-14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初步成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黄龙跳水馆抗震分析方法选择 | 第16-21页 |
2.1 静力弹塑性推覆法简介 | 第16-18页 |
2.1.1 静力弹塑性推覆法分析基本假设 | 第16-17页 |
2.1.2 静力弹塑性推覆法分析步骤 | 第17页 |
2.1.3 Push-over曲线及塑性铰 | 第17-18页 |
2.2 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2.2.1 动力时程分析 | 第18-20页 |
2.2.2 增量动力分析法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BIM的性能分析工具构架设计 | 第21-39页 |
3.1 流程分析介绍 | 第21-24页 |
3.1.1 传统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流程分析 | 第21-23页 |
3.1.2 黄龙跳水馆的设计流程 | 第23-24页 |
3.2 软件构架设计与基本模块 | 第24-34页 |
3.2.1 节点数据流程 | 第25-27页 |
3.2.2 杆件数据流程 | 第27-28页 |
3.2.3 面单元数据流程 | 第28-30页 |
3.2.4 杆件截面转角调整模块 | 第30-33页 |
3.2.5 曲线前处理模块 | 第33-34页 |
3.3 计算程序算例测试 | 第34-39页 |
3.3.1 简单算例 | 第34-35页 |
3.3.2 综合性算例 | 第35-39页 |
第四章 荷载作用与结构体系分析 | 第39-44页 |
4.1 荷载作用统计 | 第39-40页 |
4.2 主体结构设计 | 第40-44页 |
4.2.1 主体结构体系 | 第40-41页 |
4.2.2 预应力混凝土跨层桁架结构 | 第41-44页 |
第五章 结构弹性分析 | 第44-62页 |
5.1 振型与周期 | 第44-48页 |
5.1.1 SAP2000 计算振型与周期 | 第44-47页 |
5.1.2 MIDAS计算振型与周期 | 第47-48页 |
5.2 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比值 | 第48页 |
5.3 上下楼层的刚度比、受剪承载力比 | 第48-51页 |
5.4 有效质量系数与基底地震作用效应 | 第51页 |
5.6 层剪重比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5.7 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下的结构位移参数 | 第53-56页 |
5.8 关键部位挠度 | 第56-57页 |
5.9 弹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 | 第57-62页 |
第六章 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62-88页 |
6.1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原因及目的 | 第62页 |
6.2 分析方法、及模型数据来源 | 第62-63页 |
6.2.1 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6.2.2 模型数据来源 | 第63页 |
6.3 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构模型 | 第63页 |
6.4 性能评价 | 第63-68页 |
6.4.1 FEMA-356 和ATC-40 评价体系 | 第63-65页 |
6.4.2 整体模型及定义铰 | 第65-68页 |
6.5 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 | 第68页 |
6.6 地震波选用与分析结果 | 第68-86页 |
6.6.1 分析工况 | 第70-71页 |
6.6.2 性能目标 | 第71-72页 |
6.6.3 分析结果 | 第72-80页 |
6.6.4 性能评估 | 第80-86页 |
6.7 抗震性能化设计分析结果判断 | 第86页 |
6.8 抗震加强措施 | 第86-8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