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的形成过程与理论渊源 | 第16-23页 |
2.1 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16-19页 |
2.1.1 乌托邦思想的启蒙时期 | 第16-17页 |
2.1.2 乌托邦思想的形成时期 | 第17-18页 |
2.1.3 乌托邦思想的成熟时期 | 第18-19页 |
2.2 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9-23页 |
2.2.1 德国古典哲学的启蒙 | 第19-20页 |
2.2.2 犹太教弥赛亚主义的熏陶 | 第20-21页 |
2.2.3 俄罗斯精神的影响 | 第21页 |
2.2.4 马克思主义的吸引 | 第21-23页 |
第3章 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36页 |
3.1 乌托邦精神 | 第23-27页 |
3.1.1 乌托邦精神与“尚未” | 第23-24页 |
3.1.2 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 | 第24-27页 |
3.2 基于乌托邦精神的批判 | 第27-30页 |
3.2.1 宗教批判 | 第27-28页 |
3.2.2 技术批判 | 第28-30页 |
3.3 乌托邦精神的缺失与唤醒 | 第30-33页 |
3.3.1 乌托邦精神缺失的原因 | 第30-31页 |
3.3.2 唤醒乌托邦精神的意义 | 第31-33页 |
3.4 乌托邦精神的唤醒途径 | 第33-36页 |
3.4.1 内在道路的自我面对 | 第33-34页 |
3.4.2 内在道路转化为外在道路 | 第34-36页 |
第4章 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的评析 | 第36-44页 |
4.1 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理论贡献 | 第36-40页 |
4.1.1 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贡献 | 第36-37页 |
4.1.2 在乌托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第37-40页 |
4.2 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局限性 | 第40-44页 |
4.2.1 神秘主义色彩浓重 | 第40-41页 |
4.2.2 缺少实践精神 | 第41-44页 |
第5章 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4-52页 |
5.1 乌托邦精神与信仰的重建 | 第44-47页 |
5.1.1 信仰的力量 | 第44页 |
5.1.2 重建信仰的意义 | 第44-47页 |
5.2 乌托邦精神与“中国梦” | 第47-52页 |
5.2.1 作为理念的“中国梦” | 第47-48页 |
5.2.2 “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对乌托邦精神的唤醒 | 第48-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