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3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2.1.2 入组标准 | 第23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2.1 甲状腺术式选择 | 第23-24页 |
2.2.2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标准 | 第24-25页 |
2.2.3 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标准 | 第25页 |
2.2.4 分组方式及例数 | 第25-26页 |
2.3 结果判断 | 第26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7-37页 |
3.1 临床特征分布 | 第27-28页 |
3.2 VIA及VIB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3.3 不同病灶位置对VIA及VIB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 VIA及VIB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3.5 年龄及癌灶最大径的ROC曲线 | 第33-34页 |
3.5.1 VIA区年龄及癌灶最大径的ROC曲线 | 第33-34页 |
3.5.2 VIB区年龄及癌灶最大径的ROC曲线 | 第34页 |
3.6 VIA区淋巴结转移个数及转移灶直径的ROC曲线 | 第34-37页 |
3.6.1 VIA区淋巴结转移个数ROC曲线 | 第35页 |
3.6.2 VIA区淋巴结转移灶直径的ROC曲线 | 第35-37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7-41页 |
4.1 淋巴结转移率 | 第37页 |
4.2 VIA及VIB区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4.3 VIA区淋巴结转移对VIB区淋巴结转移影响 | 第40-4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