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2.2 绿色转型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资源型城市 | 第19页 |
2.1.2 转型 | 第19页 |
2.1.3 绿色转型 | 第19-20页 |
2.1.4 资源型城市转型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1页 |
2.2.2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2.6 绿色经济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6-35页 |
3.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第26-27页 |
3.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27-31页 |
3.2.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2.2 经济发展与石油资源开发 | 第28-29页 |
3.2.3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3 生态环境概况 | 第31-35页 |
3.3.1 大气环境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31-33页 |
3.3.2 水环境现状染及存在问题 | 第33-34页 |
3.3.3 其它环境问题 | 第34-35页 |
第4章 东营市绿色转型综合评价 | 第35-47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模型选择 | 第35-39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5-36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36页 |
4.1.3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涵义 | 第36-38页 |
4.1.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8-39页 |
4.2 数据处理与计算过程 | 第39-46页 |
4.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9页 |
4.2.2 计算过程与计算结果 | 第39-41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东营市绿色转型驱动机制分析 | 第47-54页 |
5.1 驱动机制分析 | 第47-49页 |
5.1.1 资源类型 | 第47页 |
5.1.2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7-48页 |
5.1.3 人才资本 | 第48页 |
5.1.4 科技与创新 | 第48页 |
5.1.5 对外开放程度 | 第48-49页 |
5.1.6 政府行政力 | 第49页 |
5.1.7 其他驱动因素 | 第49页 |
5.2 绿色转型驱动研究 | 第49-54页 |
5.2.1 驱动因子选择 | 第49-50页 |
5.2.2 驱动机制验证 | 第50-51页 |
5.2.3 计算结果讨论 | 第51-54页 |
第6章 东营市绿色转型推动的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6.1 继续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 第54-55页 |
6.1.1 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 第54页 |
6.1.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多元化 | 第54-55页 |
6.2 加快绿色社会发展,提高城市创造力 | 第55页 |
6.2.1 建设节约型社会,倡导绿色出行 | 第55页 |
6.2.2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激发社会创造力 | 第55页 |
6.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东营 | 第55-56页 |
6.3.1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 | 第55-56页 |
6.3.2 加强对湿地、海洋的保护,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 | 第56页 |
6.4 强化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 第56-57页 |
6.4.1 完善对外发展平台,积极打造对外发展新格局 | 第56页 |
6.4.2 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降低发展成本 | 第56-57页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7-5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7.2 启示与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