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学术价值 | 第11-12页 |
3.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一、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界定 | 第17-25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17-18页 |
1.领导干部 | 第17页 |
2.担当 | 第17-18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18-25页 |
1.马克思主义使命担当思想 | 第18-21页 |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担当思想 | 第21-23页 |
3.领导有效性理论 | 第23-25页 |
二、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形成 | 第25-30页 |
(一)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25-27页 |
1.新时代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 第25页 |
2.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 第25-26页 |
3.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 第26页 |
4.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 | 第26-27页 |
(二)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发展成熟过程 | 第27-30页 |
1.梁家河大队插队时期:担当思想的最初萌芽 | 第27页 |
2.河北正定县时期:担当思想的初步发展 | 第27-28页 |
3.福建与浙江工作时期:担当思想的逐步完善 | 第28-29页 |
4.十八大以来:担当思想的最终成熟 | 第29-30页 |
三、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 第30-35页 |
(一)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深刻内涵 | 第30-33页 |
1.何为担当:担当的五大具体体现 | 第30页 |
2.为何担当:党的性质与宗旨的本质要求 | 第30-31页 |
3.为谁担当:为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担当 | 第31-32页 |
4.担当什么:负起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责任 | 第32页 |
5.如何担当: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的意识与能力 | 第32-33页 |
(二)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33-35页 |
1.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33页 |
2.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33-35页 |
四、当前领导干部不担当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一)领导干部不担当的主要表现 | 第35-37页 |
1.精神懈怠,不思进取,不想担当作为 | 第35页 |
2.心存顾虑,畏首畏尾,不敢担当作为 | 第35-36页 |
3.能力不足,办法不多,不会担当作为 | 第36-37页 |
(二)领导干部不担当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1.党性修养锻炼不够,使命责任意识淡薄 | 第37页 |
2.对干部教育管理不够,监督奖惩机制不健全 | 第37页 |
3.对重大决策部署学习不够,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 | 第37-39页 |
五、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对策建议 | 第39-45页 |
(一)加强学习教育,增强想担当的内在自觉 | 第39-41页 |
1.领导干部要加强自我教育,增强的党性修养 | 第39-40页 |
2.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党员干部管理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 第40-41页 |
(二)健全机制体制,强化敢担当的正向激励 | 第41-43页 |
1.完善责任担当考核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并使用干部 | 第41-42页 |
2.健全责任担当正向激励机制,激发领导干部担当自觉 | 第42页 |
3.建立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 | 第42-43页 |
(三)养成科学思维,提高会担当的实际能力 | 第43-45页 |
1.养成会干事的担当思维 | 第43页 |
2.增强干成事的担当能力 | 第43-45页 |
六、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