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导演简介及《哈利·波特》魔幻电影概述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潜意识与《哈利·波特》电影魔幻主题的表达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潜意识外化的精神世界塑造 | 第15-17页 |
一、前意识、潜意识与有意识 | 第15-16页 |
二、潜意识下精神世界的塑造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魔幻主义”的母题表达 | 第17-21页 |
一、爱的母题表达 | 第18-19页 |
二、英雄的母题表达 | 第19页 |
三、死亡的母题表达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人格理论与《哈利·波特》电影叙事要素的建立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人格结构理论对电影人物形象的初步构成 | 第21-24页 |
一、本我—压抑下的原始生命 | 第21-22页 |
二、自我—理性化的本能意识 | 第22-23页 |
三、超我—道德化的自我表达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人格动力理论对电影故事情节的潜在推动 | 第24-28页 |
一、压抑“本我”设置悬念 | 第24-26页 |
二、自我的现实求同引导叙事 | 第26-27页 |
三、反能量作用发泄制造矛盾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人格发展理论对人性的心理叙事动机挖掘 | 第28-32页 |
一、求同机制迫使人性驱向 | 第28-30页 |
二、移置机制促进人性升华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梦的理论与《哈利·波特》电影叙事创作表达 | 第32-43页 |
第一节 梦与魔幻电影叙事形式的共同特性 | 第32-34页 |
一、拥有精神层面对等 | 第32-33页 |
二、需求物质环境相似 | 第33页 |
三、设置愿望满足机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梦的工作解释电影叙事创作原理 | 第34-40页 |
一、凝缩与电影的压缩叙事 | 第35-36页 |
二、移置与电影隐意表达 | 第36-37页 |
三、意象与电影视像转化 | 第37-39页 |
四、润饰与电影故事塑造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梦的隐意揭示电影隐喻叙事特点表达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魔幻电影中的价值意义 | 第43-49页 |
第一节 精神层面剖析电影“乌托邦”的叙事价值 | 第43-45页 |
一、导演的“白日梦”造就个性化叙事 | 第43-44页 |
二、“自我”压抑魔法臆想造就真实情节结构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精神分析对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价值 | 第45-47页 |
一、受众与电影的梦幻性 | 第45-46页 |
二、受众受性本能驱使 | 第46-47页 |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理论的演进价值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