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锂二次电池的结构、原理及发展 | 第11-13页 |
1.2.1 锂二次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原理 | 第12-13页 |
1.3 课题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4 电解质分类 | 第15-19页 |
1.4.1 电解质锂盐 | 第16页 |
1.4.2 液态电解液 | 第16-17页 |
1.4.3 固态电解质 | 第17-19页 |
1.4.4 凝胶态电解质和半固态电解质 | 第19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6.1 高安全高电压锂离子电池半固态杂化电解质研究 | 第20页 |
1.6.2 高安全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半固态杂化电解质研究 | 第20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问题 | 第20-22页 |
1.7.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7.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问题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药品及材料的表征 | 第22-30页 |
2.1 实验用品及实验仪器 | 第22-24页 |
2.1.1 主要实验原料 | 第22-23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电解液制备及电池组装 | 第24-26页 |
2.2.1 电解液制备 | 第24页 |
2.2.2 电池极片制作 | 第24页 |
2.2.3 扣式电池组装 | 第24页 |
2.2.4 软包电池制作 | 第24-26页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6-28页 |
2.3.1 充放电测试 | 第26页 |
2.3.2 电化学窗口测试 | 第26页 |
2.3.3 离子电导率测试 | 第26-27页 |
2.3.4 离子迁移数测定 | 第27页 |
2.3.5 循环扫描伏安法测试(Cyclicvoltammograms,CV) | 第27页 |
2.3.6 线性扫描伏安法测试(Linearsweepvoltammetry,LSV) | 第27页 |
2.3.7 交流阻抗谱测试(Electrochemicalimpedancespectra,EIS) | 第27-28页 |
2.3.8 电解质自熄火时间测试(Self-extinguishingtime) | 第28页 |
2.3.9 软包电池针刺安全测试 | 第28页 |
2.4 材料表征 | 第28-30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 | 第28-29页 |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XPS)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高安全高电压锂离子半固态混合电解质研究 | 第30-46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30-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3.2.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3.2.2 电解质配制 | 第32页 |
3.2.3 电解质性能表征 | 第32-33页 |
3.2.4 电池性能表征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3.3.1 离子电导率 | 第34-36页 |
3.3.2 阳极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3.3.3 阻燃性能 | 第37-38页 |
3.3.4 电池性能 | 第38-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高安全锂金属二次电池半固态混合电解质的研究 | 第46-60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4.2.1 主要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4.2.2 电解质配制及实验测试 | 第48-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4.3.1 电解质性质 | 第50-52页 |
4.3.2 抑制锂枝晶 | 第52-57页 |
4.3.3 电池性能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