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6页 |
(一)世界背景 | 第11-13页 |
(二)国内背景 | 第13-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7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三)总体评价 | 第24-25页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 | 第25-3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三)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30-56页 |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相关概念 | 第30-42页 |
(一)创新 | 第30-36页 |
(二)创新驱动 | 第36-39页 |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第39-42页 |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42-56页 |
(一)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 | 第42-47页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 | 第47-51页 |
(三)相关经济理论基础 | 第51-56页 |
第三章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历史演进和形成条件 | 第56-86页 |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历史演进 | 第56-75页 |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的起源 | 第56-59页 |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的萌芽 | 第59-64页 |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实践开端 | 第64-67页 |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全面形成 | 第67-71页 |
(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成熟发展 | 第71-75页 |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形成的条件 | 第75-86页 |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形成的国内条件 | 第75-82页 |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形成的国际条件 | 第82-86页 |
第四章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86-111页 |
一、唯物辨证的创新方法论 | 第86-91页 |
(一)联系与发展的方法 | 第86-88页 |
(二)矛盾分析方法 | 第88页 |
(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第88-90页 |
(四)唯物史观的群众路线 | 第90-91页 |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 | 第91-106页 |
(一)战略目标 | 第91-92页 |
(二)战略层次 | 第92-95页 |
(三)战略主体 | 第95-98页 |
(四)战略部署 | 第98-102页 |
(五)战略保障 | 第102-106页 |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价值意蕴 | 第106-111页 |
(一)经济价值 | 第106-107页 |
(二)社会价值 | 第107-109页 |
(三)理论价值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111-127页 |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特点 | 第111-118页 |
(一)全面性 | 第111-113页 |
(二)包容性 | 第113-115页 |
(三)人民性 | 第115-117页 |
(四)前瞻性 | 第117-118页 |
二、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发展趋势 | 第118-127页 |
(一)创新驱动内容向智能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方向发展 | 第118-120页 |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 | 第120-122页 |
(三)更加注重创新主体的协同 | 第122-124页 |
(四)越来越注重人的创新能力培养 | 第124-127页 |
结语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附件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