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4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页
    四、重点和难点第12-14页
第一章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社会参与机制概述第14-22页
    一、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历史沿革第14-15页
    二、社会参与相关概念辨析第15-17页
        (一)社会参与第15-16页
        (二)社会参与与社会治理第16页
        (三)社会参与与公众参与第16-17页
    三、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社会参与机制的理论依据第17-22页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第18-19页
        (二)社会协同理论第19-20页
        (三)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理论第20-22页
第二章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社会参与的现状与不足第22-34页
    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社会参与的立法与政策第22-25页
    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社会参与的实践第25-28页
        (一)北京奥运会第25-26页
        (二)上海世博会第26-27页
        (三)APEC会议第27页
        (四)阿里巴巴“蚂蚁森林”第27-28页
    三、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社会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8-34页
        (一)社会参与主体缺位第28-31页
        (二)社会参与主体缺乏参与机会第31页
        (三)参与方式被动第31-32页
        (四)参与内容不丰富第32页
        (五)参与模式不科学第32-34页
第三章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社会参与的域外经验第34-43页
    一、多元化的大气污染防治社会参与主体第34-36页
        (一)美国第34-35页
        (二)日本第35-36页
        (三)欧盟第36页
    二、主动化的大气污染防治社会参与方式第36-39页
        (一)美国第36-37页
        (二)日本第37-38页
        (三)欧盟第38-39页
    三、丰富的大气污染防治社会参与内容第39-41页
        (一)美国第39-40页
        (二)日本第40-41页
        (三)欧盟第41页
    四、对我国的启示第41-43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社会参与机制的建议第43-51页
    一、提高社会主体参与能力与意识第43-45页
    二、增强社会参与的主动性第45-46页
    三、丰富社会参与内容第46-47页
    四、完善社会参与科学模式第47-50页
        (一)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教育和培训机制第47-48页
        (二)完善社会参与的激励和促进机制第48-49页
        (三)建立社会参与协商民主机制第49-50页
    五、畅通社会参与救济途径第50-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致谢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其对服用阿米替林后驾驶能力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核材料许可制度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