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兴城地区中元古代大红峪组岩石地层特征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12页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7-8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华北地台中元古代长城系大红峪组研究现状 | 第8页 |
·兴城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 | 第8-9页 |
·年代地层学 | 第9页 |
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4 研究进展 | 第10页 |
5 主要工作量 | 第10-12页 |
第1章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8页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2-13页 |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第13-14页 |
·区域地层发育概况 | 第14-15页 |
·太古宙岩石单元 | 第14页 |
·中、新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 | 第14-15页 |
·下古生界 | 第15页 |
·上古生界 | 第15页 |
·中生界 | 第15页 |
·新生界 | 第15页 |
·区域构造发展简史 | 第15-16页 |
·岩浆活动 | 第16页 |
·构造格架 | 第16-18页 |
·吕梁期古老隆起和裂陷槽相间的构造格局 | 第16页 |
·印支期-燕山期褶皱和断裂 | 第16-18页 |
第2章 大红峪组岩石地层序列 | 第18-32页 |
·大红峪组划分沿革 | 第18页 |
·大红峪组蓟县标准剖面 | 第18-22页 |
·大红峪组底、顶界线及其与团山子组分界问题 | 第22-23页 |
·兴城地区大红峪组剖面 | 第23-29页 |
·小结 | 第29-32页 |
第3章 区域地层对比 | 第32-41页 |
·兴城地区大红峪组剖面对比 | 第32-34页 |
·区域地层对比 | 第34-38页 |
·与蓟县地区对比 | 第34页 |
·与北京地区对比 | 第34-36页 |
·与辽宁省凌源地区对比 | 第36-37页 |
·与辽宁汎河地区对比 | 第37-38页 |
·大红峪组的火山岩夹层讨论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关于“兴城运动”及大红峪期古地理的讨论 | 第41-48页 |
·“兴城运动”的提出及研究沿革 | 第41-42页 |
·本文对“兴城运动”的意见 | 第42-45页 |
·兴城地区大红峪期古地理 | 第45-48页 |
·燕山裂陷槽大红峪期古地理特征 | 第45页 |
·燕山裂陷槽东段兴城地区大红峪期古地理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中文摘要 | 第54-56页 |
Abstract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