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广州历史城区叙事性意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后名城时代”中,历史城市文脉的断裂与破碎化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第11-12页
        1.1.2 快速城镇化后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历史城市已从文化“牺牲”转化为文化“反哺”第12页
        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关键之一第12-13页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第13-14页
        1.2.1 相关概念第13-14页
        1.2.2 实证对象研究范围第14页
    1.3 相关研究与进展第14-20页
        1.3.1 关于叙事学在城市空间领域中的研究进展第14-20页
        1.3.2 关于广州历史城区空间的研究进展第20页
    1.4 研究问题与意义第20-21页
        1.4.1 主要的研究问题第20-21页
        1.4.2 研究意义第21页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第21-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5.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广州历史城区的叙事认知研究方法分析第24-34页
    2.1 城市叙事性意象——城市文化记忆的空间表达第24-25页
        2.1.1 城市叙事:城市文化记忆的记录第24页
        2.1.2 叙事空间:城市文化记忆的符号第24-25页
    2.2 城市叙事性意象与城市意象的关联与差异第25-27页
        2.2.1 内涵的关联第25页
        2.2.2 研究的差异第25-27页
    2.3 广州历史城区叙事认知的共时性、历时性分析第27-32页
        2.3.1 质性分析:基于媒介构建叙事性意象第27-28页
        2.3.2 量化分析:从整体空间构型解读叙事性意象第28-31页
        2.3.3 历史演进的对比分析:揭示叙事性意象变迁的特征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广州历史城区不同时期的叙事空间要素研究第34-49页
    3.1 广州城市发展概况及研究分期第34-37页
        3.1.1 广州城市发展脉络第34-36页
        3.1.2 广州历史城区的叙事认知研究分期第36-37页
    3.2 广州城市叙事的内容及其叙事空间要素分类第37-38页
        3.2.1 广州城市叙事内容分类第37-38页
        3.2.2 广州城市叙事空间要素分类第38页
    3.3 清朝时期广州城的故事及其叙事空间要素第38-42页
        3.3.1 清朝广州城的发展背景第38页
        3.3.2 清朝时期广州城的叙事空间要素第38-42页
    3.4 民国时期广州城的故事及其叙事空间要素第42-46页
        3.4.1 民国广州城的发展概况第42-43页
        3.4.2 民国时期广州城的叙事空间要素第43-46页
    3.5 现状广州历史城区的故事及其叙事空间要素第46-48页
        3.5.1 建国以来广州历史城区的发展概况第46页
        3.5.2 现状广州历史城区的叙事空间要素第46-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广州历史城区不同时期的叙事性意象及其特征分析第49-63页
    4.1 城市叙事性意象及其元素第49-50页
        4.1.1 叙事轴线第50页
        4.1.2 叙事组团第50页
    4.2 清朝时期广州城叙事性意象第50-55页
        4.2.1 叙事特征:山水入城的岭南政治、商贸都会第50-52页
        4.2.2 意象特征:以街、濠渠为脉,二元并置拼贴第52-55页
    4.3 民国时期广州城叙事性意象第55-58页
        4.3.1 叙事特征:策动民主革命的近代都市第55-56页
        4.3.2 意象特征:统领全城的叙事中轴成型第56-58页
    4.4 现状广州历史城区叙事性意象第58-61页
        4.4.1 叙事特征:广州传统商贸、文化中心第58-60页
        4.4.2 意象特征:整体意象格局已趋向稳定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广州历史城区叙事性意象的演变与传承第63-89页
    5.1 可感知性:意象结构的演变第63-68页
        5.1.1 清朝时期城市叙事性意象的整体弱化与断裂第63-66页
        5.1.2 清朝、民国时期叙事元素的局部累积与叙事模糊第66-68页
    5.2 可意象性:意象与社会活动结构耦合度的演变第68-80页
        5.2.1 清朝时期:耦合度高,老城中心及城中水系最具可意象性第69-73页
        5.2.2 民国时期:耦合度高,老城中心与珠江沿岸可意象度高第73-76页
        5.2.3 现状:耦合度显著下降,老城中心仍为意象核心第76-80页
    5.3 广州历史城区叙事性意象的传承第80-87页
        5.3.1 广州历史城区叙事性意象传承的对象与内容第80-83页
        5.3.2 修补恢复:叙事性意象景观网络第83-85页
        5.3.3 挖掘再现:多样的城市故事与文化路径第85-87页
        5.3.4 构形优化:空间的可达性以及与市民活动的融合度第87页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结语与展望第89-92页
注释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9页
附录第99-111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附件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90年代以来岭南建筑创作实践研究
下一篇:基于经济适用房全屋定制设计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