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专项整治政策”的出台 | 第14页 |
1.1.2 文化景观维系的诉求 | 第14-15页 |
1.1.3 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1.4.1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1.4.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1.4.3 对本文的借鉴与启发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3页 |
1.5.2 系统整合法 | 第23页 |
1.5.3 跨学科交叉法 | 第23页 |
1.5.4 实地调研法 | 第23-2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店招文化景观解析 | 第25-34页 |
2.1 我国店招文化景观的演变 | 第25-27页 |
2.1.1 店招景观的缘起 | 第25页 |
2.1.2 店招景观的确立 | 第25-26页 |
2.1.3 店招景观的革新 | 第26页 |
2.1.4 当代店招景观的升级 | 第26-27页 |
2.2 店招文化景观的类型 | 第27-29页 |
2.2.1 传统店招 | 第27-28页 |
2.2.2 新式店招 | 第28-29页 |
2.3 店招文化景观的特征 | 第29-33页 |
2.3.1 历史的积淀 | 第29-30页 |
2.3.2 文化的蕴含 | 第30-32页 |
2.3.3 时尚的体现 | 第32页 |
2.3.4 空间的互动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历史街区店招文化景观营造的特征 | 第34-47页 |
3.1 店招文化景观营造的定位 | 第34-36页 |
3.1.1 商业定位 | 第34页 |
3.1.2 街区定位 | 第34-36页 |
3.2 历史街区的文化特征 | 第36-41页 |
3.2.1 历史街区与一般街区的差异 | 第36-37页 |
3.2.2 历史街区的文化景观 | 第37-41页 |
3.3 历史街区的功能特征 | 第41-42页 |
3.3.1 历史语境下的功能 | 第41页 |
3.3.2 现代语境下的功能 | 第41-42页 |
3.4 历史街区店招文化景观营造的空间特征 | 第42-46页 |
3.4.1 建筑空间 | 第42页 |
3.4.2 色彩空间 | 第42页 |
3.4.3 文化空间 | 第42-44页 |
3.4.4 情感空间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营造历史街区店招文化景观的策略探索 | 第47-70页 |
4.1 历史街区店招文化景观的现状——以苏州山塘、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 第47-54页 |
4.1.1 苏州山塘和平江历史街区文化景观资源分析 | 第47-49页 |
4.1.2 山塘、平江历史街区店招文化景观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49-54页 |
4.2 店招文化景观物质空间营造 | 第54-59页 |
4.2.1 协调建筑风格 | 第54-56页 |
4.2.2 组织空间序列 | 第56-57页 |
4.2.3 突出图底关系 | 第57-58页 |
4.2.4 延续传统装饰 | 第58-59页 |
4.3 店招文化景观色彩空间营造 | 第59-62页 |
4.3.1 彰显色彩心理 | 第59-60页 |
4.3.2 强化色彩空间 | 第60-62页 |
4.4 店招文化景观文化空间营造 | 第62-65页 |
4.4.1 运用文化的反作用性 | 第62-63页 |
4.4.2 加强文化交流 | 第63-64页 |
4.4.3 重塑城市街区形象 | 第64-65页 |
4.5 店招文化景观情感空间营造 | 第65-69页 |
4.5.1 增加互动体验 | 第66-67页 |
4.5.2 考虑受众心理 | 第67页 |
4.5.3 沉淀都市情感 | 第67-68页 |
4.5.4 再现情感空间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研究创新点和结论 | 第70-71页 |
5.1.1 创新点 | 第70页 |
5.1.2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局限与展望 | 第71-72页 |
5.2.1 局限 | 第71页 |
5.2.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